切换到宽版
  • 5741阅读
  • 8回复

只给孩子爱是不够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肖雅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3-20


        父母双方对家中的规则和期待要有一致的看法,该给孩子什么鼓励、如何处罚,双方要持相同的意见;若有意见不同时,最好等到孩子不在身边时再讨论,以免孩子学到偏差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树立良好榜样,孩子会从中获得更多学习。

        自从孩子呱呱落地时,父母亲的责任就开始了

        要成为一位现代父母绝非易事,除了要照顾日常的食衣住行之外,还要避免小孩生病,还要积极的对小孩的情绪及心理健康下工夫。每个父母都期待孩子过得快乐、行为端正、适应环境,最后还希望他能功成名就。就好像挑苹果一样,会将苹果高高举起、面对光源,检查光线照射下的样子,再轻轻压压苹果看是否结实?每位父母都企图找出一颗最完美的苹果。

        经常听到有些人大叹管教子女,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有效?为何当父母是一份让人感到困惑的工作呢?现代为人父母比以前更难,原因是现代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来自同侪、来自学校、来自媒体,以及来自父母的婚姻状况,小孩将感受到的压力,转化为父母遭遇的教养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影响了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

        只给孩子“爱”是不够的                  

        如果有一天你需要拔牙,当你坐上冰冷的治疗台时,医生蒙着口罩对你说:“其实我不是牙医,也没有帮病人拔牙的经验,不过请您放心,我拔牙的动作会很温柔,我会非常爱护我的病人,您只要放轻松就好。”你还会乖乖坐着让他拔牙吗?有些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无限的爱,那么他的偏差行为一定能改善,的确,挚爱与温情是最基础的感情,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判断力和知识。

        父母为了让孩子快乐的成长,以致常常过度的保护,即使孩子没有特别的努力,也大声赞赏,一旦子女承受挫折时,就难以处理自己的困难;有些父母因为对于管教方式没有自信,担心子女不喜欢自己,或担心伤害亲子的感情,因而害怕纠正或处罚子女,放任孩子不守规矩;也有些父母为了要保护子女,怕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帮忙子女做太多决定,这样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无能决定,显得较无自信。

        父母扞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

        管教不等于处罚

        每当问及家长如何管教孩子?大部分都会回答是如何处罚孩子、如何威胁恐吓,但终不能改善孩子的偏差行为,不但使自己筋疲力尽、心力交瘁,觉得自己好象只会处罚孩子而已,最后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可悲、又不适任的父母。

        管教当然不等于处罚,管教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和你合作,而不是被你控制,也就是说让子女学会选择守规矩的行为来和你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守规矩的感觉很好。当你在管教孩子时,必须要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有所学习?不会再出现不好的行为?”

        尤其当孩子愈来愈大,你就愈需要他的合作,因为你将会愈来愈无法控制他。你必须要相信孩子是有和你合作的意愿,当孩子还小就必须要教导他决定自己的行为,然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如果你要强行控制他,他不但不会发展出自制的能力,还会使他的行为容易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3-20
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八大教育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关键问题1: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关键问题2: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关键问题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关键问题4: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关键问题5: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关键问题6: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关键问题7: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关键问题8: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3-20
换个态度,孩子的未来天壤之别


        之所以想说出这个结论,实在是研究了很多孩子的成长状态以及家庭环境,才得出了这么一个大道至简的结论。而其他的教育理念也好,成长规律也好,在这种好的态度前面,作用力显得非常的苍白。是啊,人活着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理念,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情感存在,才会互相珍惜,才不会有伤害。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要早起一点的,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啦。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的,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早餐了。

        同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不知所云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

        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作了一个选择。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一直是爸爸在管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可能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早晚又有何妨?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是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有时间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我真的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说白了,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正所谓,世间万物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孩子,为我所养,也不为我所有。

        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态度,效果天壤之别。在我们面对孩子有些小困惑的时候,先静一下,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出了问题?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3-20
看心理医生妈妈如何育儿

有位母亲是一位心理治疗师,无论说起职业还是说起儿子都有说不完的话,有人问她,做心理医生是不是对做妈妈也很有帮助?她回答,因为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要求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自我成长,这是做一个好妈妈的前提。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围观学习一下吧。

一、做妈妈要给孩子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童年早期的“依恋”问题。对母亲的“依恋”实际上是小孩的一种本能。当小生命作为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是要活下去。 初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要活下去就需要仰仗某些东西,妈妈就是这个最主要的东西,母爱就是这个最主要的东西。

对婴儿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 当妈妈的一定要把这个感觉给孩子。孩子有了这种感觉,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心理基础,就不会一碰到点事儿就害怕,就焦虑,这样的孩子就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适应得都比较快,没什么太大的坎儿,因为他从小就有安全感,有对人的那种信任感。这种安全感、信任感很重要。如果当妈妈的对人充满了敌意,充满了不信任,它就会传染给孩子。

二、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表扬不是万能的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基本的东西。有些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其实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

接受孩子,就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我都接受你,而不是你能给我挣面子、让我高兴的时候我才接受你。当孩子知道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 自信。 如果光表扬,滥用表扬,也会出现问题。

我儿子爱玩乐高积木,他想像力非常丰富,搭的东西我和他爸都搭不出来,特别好。有一次儿子拿个大飞机过来了, 问妈妈:“我搭得怎么样?”我说挺好,挺好。儿子说:“妈妈你还没表扬我呢!”我一下意识到“表扬滥用”的问题。

表扬滥用就会让孩子不去注意活动本身给他 带来的快乐,而是从别人的表扬中去寻找满足。我意识到我滥用表扬了,就对他说:“你搭这大飞机,搭得这么漂亮、这么好,你自己看着高不高兴啊?而且你在玩的过程中,一会儿想这么做,一会儿想那么做,最后都完成了你的想法,你高不高兴啊?”儿子说:“高兴啊!”我说:“这就是对你的奖励!”

三、批评有讲究

教育孩子当然也需要批评,但一定不能老批评,老批评就变成情感虐待了,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孩子大了容易抑郁。如果父母老批评孩子,最后批评会变成孩子内心中的一个小人,即便父母不批评,这个小人也会自己批评自己,老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变得特别自卑。所以批评要特别讲究。

1.要对事不对人。

2.小孩不是天生就知道很多规矩。事实上孩子要不是犯错误,就不知道那个规矩,你告诉他这是规矩以后他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

3.在批评孩子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告诉他应该怎么发扬这些优点。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3-20
五招教会孩子懂礼貌


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异,父母都还是希望孩子与人面对面接触时,能落落大方的打招呼,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轻松的小聊几句,而不是一见到人就闪,或只是默默的滑手机、不希望别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麻烦的是,边吃饭边看手机等低头族行为,对滑世代小孩来说,并没什么大不了,属“正常”现象。美国《Parents》杂志报导,尼尔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The Nielsen Company)最新资料显示,美国学前儿花在看电视、手机、平板等荧幕时间平均是每日4.6小时。美国常识媒体(Commons Sense Media)调查发现,近4成2~4岁的幼儿和1成1岁以下的宝宝会用智能型手机、MP3和平板。专家发现,现在很多幼儿无法顺利掌握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或面对面聊天这类基本沟通技巧。当孩子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愈多,花在辨识别人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时间就跟着减少。滑世代的小孩已不像过去没有3C干扰的孩子一样,能够自然的学会人际相处,他们更需要父母刻意制造练习机会,日后才可能自在的与人相处、合作。

以下为实用的5招人际沟通练习:

1.在孩子的视线范围,跟手机分家
如果你是边看电视边玩Candy Crush的爸妈,要怪孩子手机成瘾恐怕就底气不足。美国西北大学的调查发现,有近4成的成人,下班后平均每天花超过11小时使用电子媒体。据《Parents》杂志调查,超过1/3 1980年后出生的千禧妈妈,容许家人在用餐时间使用3C产品,有1/3的妈妈坦承,比起当面讲话,她们更常用讯息和先生沟通。

现实是,孩子的确是有样学样,若我们吃饭时看平板,跟别人说话时会滑手机、看讯息,孩子接收到的讯息是:使用电子产品比跟人互动更重要。

因此,跟孩子处在同一空间时,请把手机静音并留在别的房间,也不要开着电视当背景音乐;最好等孩子上床睡觉后,才去看邮件、简讯。更积极帮助全家学会和电子产品分离不焦虑的做法是:要求全家人每天至少关机1小时(做饭、吃饭或做家事都是关机的好时机),每周至少关机1天,每年至少关机一周(去度假时)。

2.全家人一起比赛谁不眨眼的时间最长

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可以帮助孩子自在的与人双目对视。其实多数小孩都对与人“眼神接触”感到不自在,但这是他们学习用眼神表达自己及解读他人情绪的必经之路。父母可以示范用两种方式说话,一是低着头回答孩子的问题,另一种则是看着孩子回答他的问题,再问孩子觉得哪种方式感觉较好?原因是什么?

3.观察嘴巴没说出的事

孩子在看电视影片时,偶尔可以把音量调低,问孩子:“你猜海绵宝宝现在是什么心情?”若孩子答:“他看起来很害怕”,继续问:“你怎么知道他很害怕呢?”如果孩子一时说不上来,可以给他一点提示,例如“是不是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好大,而且他的手在发抖?”引导孩子解读他人的情绪、肢体语言,也是在帮助他了解自己。

若家有像含羞草、见人就回避、飘走的小孩,不妨从基本的入场开始教他。父母可以亲身示范去别人家作客时的两种版本,一种是按电铃按很多次、很用力,进门时低头不看人且弯腰驼背;第二种则是轻按电铃,走进来抬头挺胸,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面带微笑,有精神的打招呼,问孩子觉得哪种感觉较好,请他模仿第二个版本。

4.一起吃饭,练习慢慢聊天

滑时代的小孩,很习惯简讯式的简短沟通,但谈心、长谈式的沟通,是需要放慢速度,花时间倾听、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再做适当的回应。饭桌上的轻松氛围较容易练习这种沟通。父母可以请全家人轮流分享今天发生的一件好玩的事,或是提出一个想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难题;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的谈话,把“说话接力棒”(可以是玩具麦克风或原子笔)递给你想要问的人,好比“爸,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想当哪种动物?”为了炒热气氛,可限定回答至少要10个字以上。

5.找伴玩、点餐时,把第一句话留给孩子说

减少事必躬亲的机会。一旦孩子能掌握基本沟通,多鼓励他自己打电话约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到外面聚会。在餐厅时,让他自己点餐;去图书馆时,请小孩自己问图书馆员想看的书要到哪一区找?如果孩子会紧张,事前带着他多模拟几次,建立自信;或渐进式的让他接手整个对话,譬如去外头点餐时,让孩子先起头:“您好,我们想要点餐”,你再示范点餐的步骤,下次除了让孩子起头也让他至少点自己想吃的食物,之后再慢慢帮家人点餐。孩子想跟邻居的小孩去楼下骑脚踏车,教他自己问邻居妈妈:“您好,小华可以和我去楼下玩吗?”

至于学前儿或害羞的小孩,可能还无法掌握这类对话,父母可利用跟孩子玩扮家家酒时练习不同主题,好比假设客人到时,请孩子去迎接客人,并说:“阿姨您好,请进”,或是介绍家人“小玉,这是我妈妈”或请问客人“要不要喝水?”

当孩子从幼儿开始就练习这些社交技巧,与人互动很快就会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你的生活也可能变得更温馨,因为孩子不会老是跟你要手机玩,主动关心你“今天过得好吗?”的机率也会大幅提升。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3-20
这六种情况别随便鼓励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呢。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没错,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辞,希望引起爸爸妈妈足够的重视。




6岁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

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

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6岁的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

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

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和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

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

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

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

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6岁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吸烟不好,回来问你有没有吸过烟。你回答说没有,他不信任似地再问:“真的吗?”



错误回答:“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你这么说是为了赢得孩子的信任,但告诉孩子从没并且永远不会对他撒谎之类的话,孩子今后很轻易就能抓住你的把柄,不再信任你。

正确做法:

“爸爸尽可能对你诚实。”当他下次发现你在说着一个善意的谎言时,你就有了解释的机会,告诉他有时候这么做只是好心。“爸爸知道今天的菜不好吃,可是外婆费了好多时间来准备,我不想让她不高兴啊。”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3-20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不要再盛怒下管教孩子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

  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

  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3-20
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胜过十个好老师


“妈妈”和“老师”,对于男孩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无论老师多么重要,都无法替代妈妈。一个好妈妈的确可以胜过一个好老师,而不吼不叫的妈妈可能胜过10个好老师!

  千万别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我们不是刻意拿“妈妈”和“老师”进行比较,而是更强调好妈妈的重要性。男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老师”这个名词对他来说是空白的。但是,“妈妈”却时时刻刻伴随着他,妈妈的言行举止一直影响着他,感染着他。等他开始走进学校,跟着老师进行学习的时候,他已经在妈妈的影响下,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讲,妈妈就是男孩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男孩,他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做人与做事的根基。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但是,老师的精力是很有限的,老师要管理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他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很难达到非常细微的程度。所以,我们与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师,还不如让自己成为不吼不叫的好妈妈。因为,孩子能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做不了主,但是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母亲,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主。

  男孩入学后,他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如果他在学校被老师刚训斥完,回到家又被妈妈吼叫一通,他心里会多难受啊!如果老师柔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而我们却总是大吼大叫地斥责他,我们在他心中的威信自然会越来越低,他也会越来越不听话。所以,男孩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受到好妈妈的正确引导。

  妈妈要用柔和的态度化解男孩在学校的坏“遭遇”

  浩浩因为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他心里很难受。一回到家,妈妈就发现他脸色不对,在妈妈的询问下,浩浩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原来,他和同学闹着玩,不小心弄疼了同学,一来二去就“升级”为打架了。

  妈妈听了浩浩的描述,不急不慢地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以后和同学玩耍要注意分寸,不要最后弄得大家都不高兴。下次注意就好了,别多想了,老师批评两句也是很正常的。行了,洗洗手,吃点儿水果吧!”

  男孩被老师批评了,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安慰。如果此时我们因男孩做错了事,就大声斥责他,他一定会感到很无助,会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难受。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柔和的态度帮男孩化解他在学校的“遭遇”。

  大吼大叫只会让妈妈变得没有威信

  一天,吴刚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募捐,昨天您不是给我10元钱嘛,我当时就准备把10元钱捐出去……”

  妈妈刚听到这,就大吼道:“你把10元钱都捐了?咱们家的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把零花钱都捐了,那这个星期你就别问我再要零花钱了!”

  吴刚听妈妈这样一说,也大吼道:“没有,我是想捐10元,可是老师只让我捐2元,还告诉我2元钱也足够代表我的心意。”说完,吴刚转身跑开了。

  吴刚的老师是位好老师,他能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出发,作出正确引导。可是妈妈的教育方式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吴刚更喜欢老师,而远离妈妈。

  话说回来,即使吴刚捐了10元钱,如果我们能慢慢地把“量力而为”的道理讲给他听,他不但能听懂道理,而且会敬仰我们。如果我们用吼叫的方式给他讲道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因为我们恶劣的态度而生气,结果,我们的教育目的没达到,还弄得两败俱伤。

  所以,男孩对我们产生了依赖感还是排斥感,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是否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
离线肖雅娟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3-20
请估计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飘渺的。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飘渺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帐,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帐,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我们的中国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帐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帐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那篇文章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导致家庭许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家长会上,我谈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谈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起,有家长说我的工作每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家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一个开放的家庭。有一次在他家碰到了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使自己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这实际上感情的基础感情是发生在身体来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不可能发生,不发生就没有情感发生,情感不是虚幻飘渺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多的接触才有更多的感情。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