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82阅读
  • 0回复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iqope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0-09

 我想对造成孩子自卑、封闭、压抑、焦虑的封闭状态的外部环境,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这两方面的环境是他们成长的主要环境。
  我们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更注重于知识传授。且不说这些知识体系,学科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人生观的探讨却实在是太欠缺了。现有的道德伦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距太远,而且还往往过于空泛,抽象,缺乏说服力。
  成绩的优劣,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这是指在学校而言。学生们的精力扑在了分数上,这种以分数为标准的衡量方法,却会压抑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也。
  社会以她自己的规律在运转,“识时务者为俊杰”,顺者昌,逆者亡。成功者其实就是顺势者,顺大势成大就,顺小势成小就。
  然而从大学“圣殿”里走出来的学生,对这个复杂又固执的社会,很容易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以他们受的教育,以他们“游手好闲”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相距实在太远。
  他们迷惘、愕然,学校太理想化,生活却太复杂。被粉饰与美化的生活欺骗了他们,“做得说不得”的存在坑了他们。悟性高的学生,慢慢地瞧出个名堂,知道怎么顺势,怎么拐弯,怎么成就自己。那些个真诚的、坦率的、傻呼呼的,说不定就碰个头破血流。回转身,惨惨说一声:“真虚伪。”
  那位“专门买碗”的大学生,敢情就是后者。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生活的“浪漫”、“随意”就受不了。
  再说我们的家庭教育,一般父母评定孩子的标准其一是“高分”,其二是“乖”还是“不乖”,即是否听话。他们基本无视孩子的人格培养与能力开发,在生活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让他吃得好,穿得漂亮,身体棒棒的,走出去体体面面。至于他的心理状况呢?关心的就不多。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敌意”的态度,使其在斥责声中长大,这是许多孩子的体会。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耍态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结果,在家长面前,有的孩子就战战兢兢,形容委琐,而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无法无天,顽劣不堪。有的孩子与父母就缺少一份亲密的感情。从小感情压抑,落落漠漠的,不爱与人交往。那位大学生,显然是与父母有隔阂的,因此也不多交流。
  在一些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自我封闭状况,与缺少亲密的人际交往有关。这些封闭者往往害怕社交,甚至害怕一般的同学交往。其结果,越是害怕,越是封闭。封闭造成孤独、压抑、焦虑,最后形成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关心、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协调孩子的情绪,矫正他的性格偏差。例如对于这位大学生,如果父母能经常与他谈话,并帮助他澄清一些偏见,给他为人处世的参考,那他的精神状态就不至于到此地步。当然,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有一个对社会、对新环境的认识,适应、改造过程。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很难生存,更别说竞争了。作为家长,你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发展潜力、能愉快生活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具有严重心理偏差的“天才”呢?这两种不同的目标,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无疑,心理健康,也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竞争的首要条件之一。
  从某本书上读到心理健康的标准,转录如下,以供家长、教师及学生参考:
  1.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没有认识障碍。
  2.有丰富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能承受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
  3.意志健全,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战胜压抑、沮丧等消极情绪。
  4.有较好的适应性。
  5.心理特点和实际年龄相一致。
  6.能正确认识自身,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7.对一定的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
  8.智力健全。
  9.具有从事一般活动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
  10.有切合实际的人生追求目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