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87阅读
  • 0回复

改变说话口吻 教出听话宝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闲亭芝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当孩子倒水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提醒孩子要当心,不要打翻。父母总是觉得如果不提醒孩子,孩子会很可能会打翻东西。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发现很多事情即便耳提面命的叮嘱,孩子仍然还是“不听话”。

想象力很可能坏掉大事

人类大脑非常神奇,总是会对听到的话进行联想,不妨尝试一下:“请你不要想象有个柠檬片在你嘴巴里面,酸溜溜的,不要分泌唾液,千万不要想有个柠檬哦,千万不要!”你流口水了吗?千叮咛万嘱咐有用吗?不管如何叮嘱你不要想到柠檬,但是脑中不受控制了吧?假设如果我什么都没有说,你还会平白无故的想象自己嘴里喊着一片柠檬吗?肯定不会吧。

就是这个道理,父母越是叮嘱“不要打翻”,却是让小孩子大脑中形成打翻的场面,还会想象父母生气的样子,越想越害怕,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喽。

孩子本身没有想到会打翻,但是经过你的提醒,大脑就会变得很在意,脑中也会浮现相应的场面。这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啊,心里想到了那样的场面,手就会不自主的做出来,耳提面命却成了负面暗示。

警告无用,鼓励效果其实更佳

假如你端着满满一杯的饮料走过去,这个时候你希望别人大喊一声“不要洒了哦”还是希望有人跟你讲“轻轻的哦,慢慢的哦”,我想你听到后者一定会非常小心的走路,慢慢的端着,几乎是不会洒出来的,不是吗?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你温柔的对着孩子鼓励,孩子会觉得你真的很贴心,他就会照着你说的去做,但是你大喊可能会吓到孩子,手忙脚乱的孩子免不了会不小心打翻。积极的,正面的鼓励要不警告来的更有用。

“不要……”是让思想绕路走,你说不要打翻水,首先脑海想到的是打翻这个明显的动词,然后再经过修正,改为不打翻。刚刚的例子,柠檬,首先想到的是柠檬,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想,可是这很难控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困难,所以,从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的做不是更加直接嘛?

所以日常生活中,请用安静代替不要吵;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离开代替不要靠近;正面的、直接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正面的说话方式与孩子交流,教育出的孩子面对事情更加从容。

不要总是问孩子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做这种事!”“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听起来像是质问,像是责怪,很多家长喜欢用问什么来骂孩子,几乎就是脱口而出。小孩子掉了筷子,家长会大喊“你为什么不端好?”小孩子把水洒了,家长会骂到“你是怎么搞得?”

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把碗摔了?”你会怎么回答:“你问我, 我问谁,我怎么知道?”孩子打破碗并不是有意的,也许情急了只好随便编个谎话“不小心手滑”、“太烫了”,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

每当我们被问为什么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为什么生气,有种质问的感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理由,但是听起来就像是厌恶的质问。

如果你发现孩子是在编造谎话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责怪“这算什么理由?”或者会说“不要找借口”,最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假如你的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你是情急之下质问“你为什么又把牛奶打翻了?”还是换个别的方式,比如“拿个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是不是来的更和谐?没有了质问,也没有了生气,只是找到了问题的弥补办法,何乐而不为,反正牛奶已经洒了。

让孩子去思考该怎么做

“怎么办呢?”替代“为什么”,就是国外教育提倡的“How”替代“Why”,让孩子思考“How to do”来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小孩子这个时候会开动大脑进行思考,“有什么方法呢?”“该做些什么呢?”而不是选择找一个理由或者借口搪塞过去。

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大脑里一定会有千百种借口,但是自己想想都觉得可笑,难道要你说你扶老年人过马路的吗?老师一定会把你骂一顿。但是如果老师问你“以后该怎么做呢?”你一定想的是明天闹钟早五分钟,早上吃饭快一点。

“怎么做”引导孩子进步,“为什么”只会停止不前,只会让孩子学会撒谎和找借口,“怎么做”启发孩子打开创意开关

不要给孩子贴“坏孩子”标签

现在教育专家都提倡赞美来教育孩子,对于“骂大”的孩子来说,每次挨骂都觉得惊恐万分,心里紧张的要命。有个小孩子有一次在墙上画了一幅爸爸妈妈的画,本来很欣喜,可是被妈妈看到之后却大骂到“居然在墙上乱画,墙都搞脏了,真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结果就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认为是坏孩子了,就总是做些让人讨厌的事情,父母责备的意思是“墙上乱画=不好的行为”但是作为孩子的理解是“自己=坏孩子”,这个叫做贴标签

往往学校里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都喜欢,经常会夸,那他的成绩就不会下落,他已经被贴上了“好学生”的标签,同样的,“坏学生”也是一个道理,其实很多小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没有了学习的兴致,因为他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记得有个故事,有个差学生有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居然被怀疑是作弊,这种严重的贴标签现象岂不是毁了一个孩子。

挑剔会让孩子意志消沉

有的家长真是不知足,孩子考了80分,想让孩子考到90分,孩子考到90分,想让孩子考95分,孩子即便考了99分也还是会被骂的,非要孩子考100分,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家长的关注点总是在那一个“X”上面,如果家长的关注点从“X”变到“O”会不会更能激励孩子呢?赞美和肯定总是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先夸孩子得了很多的“O”,再提醒一下下次注意争取不要有“X”,孩子心理一定是舒服的。

就比如去餐厅吃饭,如果每次你去都会夸老板,那老板对你一定是笑脸相迎加上周到服务。而如果每次你去都说他们家饭不好吃,那么即便总是去他们家吃饭,老板也不会喜欢你。

所以家长要多注意孩子行为中的“O”,多加赞美,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而不是挑剔孩子偶尔犯的错误“X”,否则小朋友会很难变成一个积极又快乐的孩子。

加盟热线:1863802010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