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娇娇3岁半时,爸妈和奶奶带她去世界公园游玩。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崎岖小路。娇娇看着好玩,就奋力挣脱掉妈妈的大手,自顾自地朝这条有趣的小路走去。
见娇娇蹦蹦跳跳地跑了,妈妈在后面一个劲儿地叮嘱着:“娇娇,慢点,别着急!”
谁知,刚刚还走得稳稳当当的,“哧溜”一下子,娇娇就摔了个大屁蹲。
只听娇娇“哇”的一声,就嗷嗷大哭起来,而一旁的大人更是显得惊慌失措。
妈妈见了,赶快跑上前去扶起娇娇,给她拍拍身上的土,并温柔地安慰孩子不要哭;爸爸见了,也是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说什么也不再让娇娇自己走,而是要背着她走路,还一个劲儿地埋怨妈妈没有看好娇娇;而一旁的奶奶呢?更是心疼不已,只见奶奶一边用力地跺着地面,一边狠狠地说“这地真坏,看奶奶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然而,尽管大人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娇娇,可是越安慰,她反倒哭闹得越厉害。
就在这时,在游客队伍中,有几位外国朋友从他们身边走过,其中有一个和娇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也被鹅卵石给绊倒了。可是,这位外国小男孩一声也没有哭,而是自己站了起来,没事人似的继续玩他的,而男孩身旁的妈妈只是称赞了一声“Good boy!”就继续与一旁的外国人聊天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家长,而这恰恰是家长溺爱孩子的后果。看看我们的家长吧,你们是如此习惯并擅长做这样一些事--孩子能自己吃饭了,却害怕他们打翻碗碟,弄脏衣服,执意要把饭勺抢过来去喂他;孩子已经很大了,还要帮他穿衣服,去给他洗脸、洗脚。然而,家长可曾想过,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孩子跌倒了,他自己一定有能力爬起来,父母和周围人应该学习耐心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可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孩子一跌倒,大人就没了耐心,不是赶紧扶起来,就是好言好语地哄几句,甚至大人之间还会为此而互相埋怨没有照顾好孩子,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我摔倒了,别人必须要扶我、哄我、帮我。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即使摔得不痛,也会指望着别人来扶,这就极易养成凡事依赖他人的恶习。所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别怕孩子做事慢,别怕摔坏几只碗,要知道,在成长之路上,这样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其实,只要过一段时间,你便会尝到孩子进步的甜头了。
换种方式爱孩子
孩子跌倒了,到底要不要扶呢?扶,担心产生依赖、变得娇气;不扶,担心会不会摔伤,会不会因此变得冷漠。其实,扶与不扶都有合适的做法。
相比以前,如果孩子摔倒了不是自己站起来,而是可怜巴巴地看着爸妈,多半是在向爸妈暗示:现在我需要你们的关心,我要爸妈爱我。这种情况下,爸妈一定要语气和蔼地问一问孩子:“要爸妈帮忙吗?”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忙,那么,他就会把手伸给你。这时,爸妈就应该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让他在你的怀里撒个娇,就像给孩子的情感“加点油”。
如果孩子摔得比较疼,甚至还出了一点血,家长就要赶快满怀关切地把孩子抱起来安慰一下。如果这种情况下,家长表现出冷漠、严肃,坚持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态度,疼痛和流血给孩子带来的惊吓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事实上,孩子因疼痛而哭时,家长不要严厉制止。要知道,此时的哭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紧张、释放负面情绪,而不许孩子哭,只会压抑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冷漠很可能就因此而来。
那么,什么情况下,不扶又会合适呢?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家长就没必要过于担心,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就可以了。其实,你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事实上,孩子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给吓哭的。而你哄他,他反而会哭闹,不哄呢,什么事都没有,他爬起来该做什么就会去做什么。而家长只需蹲在孩子身边,温柔地坚持说:“宝宝,自己站起来,来吧,到妈妈怀里来。”
尽管这种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是在孩子站起来以后,父母还要及时安慰并鼓励孩子。比如说,你可以抱着孩子说:“啊!宝宝真勇敢!疼吗?来让妈妈看看!嗯,抱抱!亲亲!”要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发泄场所,能使孩子的心灵很快获得抚慰。如果这时孩子哭了,就让他趴在你的怀里哭一下吧,适当的哭泣可以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快,当然,你也别忘了轻拍或是抚摸一下孩子。等孩子放松了紧张的情绪,你要及时跟他总结摔倒的原因:是没有看到障碍物?还是脚没站稳?请记住: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从小引导孩子去学会找成功地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