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脑开发的观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全脑开发会所也很多,成了家长乐意带领孩子前往的好去处。儿童全脑开发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为理念,打造了一系列训练项目。重在开发儿童左右脑潜能,对0—16岁少年儿童进行全脑开发和教育,促进孩子成长为左右脑均衡发展、情商智商都优秀的人才。全脑开发项目包括超级右脑开发、亲子训练、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和蒙台梭利教育等。同时辅以儿童远程教育,巩固训练效果,让爸爸妈妈成为家里的全脑培训教师。让宝宝“从优秀到卓越”,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强。儿童感全脑开发训练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订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及情绪等方面均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全脑智力水平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仅仅理解全脑对孩子改善的只是体现在行为和智力上还不够,我们还得理解全脑的训练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学价值。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打心眼里尊重孩子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才会乐意尽力去创造、满足其发展所需的环境。在训练活动中,涉及的大脑系统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对儿童的心理调节效应也就越明显。
那么,这样的训练对孩子除了改善和提高全脑的智力水平之外,对他们的心理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1.全脑开发能使孩子增强对生命的感悟
全脑开发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训练就是玩。训练中游戏的气氛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使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和心理素质提高。
城市里的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就会产生敌对的意识,不由地要去虐待它,将小生命扼杀掉,比如将蚯蚓切断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或将家里鱼缸里的小金鱼掐死。这说明,对生命的感情、对生命的感悟不是生而知之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对生命的认知,要让他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要有众多的生命来和谐共处。
2.全脑开发能使孩子增强对生命的尊重
儿童训练过程中,家长首先不要给孩子压力,否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孩子。除必要的训练外,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融入小伙伴中,走出孤独与乏味,要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定期参加各类体育锻炼等活动。实践证明,孩童时代“玩”得开心的孩子往往易于形成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前的“扒机事件”中,四川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昆明国际机场起飞时,两位少年误钻入飞机起落架,其中的幸存者描述看见坠机同伴时的心理感受时说,没什么感觉,掉就掉了呗。唯有经过感觉的完美统合、知情意的协调统一,孩子才会增强对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的畏惧和敬慕。还有“马加爵事件”,起因竟是与同学打牌时输了,然后就杀了三位同学。这种对生命的不珍惜和对生命缺乏敬畏,是认识上存在不足,影响了人的生存。
3.全脑开发能使孩子增强对生命的感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道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北京市阜成路中学2004年三八节播放《懂你母亲》DV片,内容是剖腹产的全过程,活动的主旨是想告诉同学们,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如果缺乏对生命的感恩,将影响到生命或生存的质量。
训练中指导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他们对感觉输入会逐渐做出适当的反应。新设计的活动会逐渐增加对儿童的要求,使他们有组织的和更成熟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发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孩子如何作反应。我们不仅要具备育儿的知识和技巧,更要有高度的领悟和体验能力,并能随时放下自己的思维框架,站到孩子的立场去看世界。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我们常可以看见,在公交车上,家长让小孩入座,而宁愿让自己高大的身躯站着、颠簸着;我们还常看到,家长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路,等等,这些来自家庭中相互关系的现象,其实,都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体验,并不是爱孩子,也不是在帮助孩子。试想,这样言传身教下的孩子怎样能去体贴你?家长的手被高高地牵着又会有多少舒服?所以,问题体现在孩子身上,但原因绝不止于孩子。
其实,倘若我们细细想来,对生命的觉察不只限于家庭中,在学校教育中、在处理异常事务时也都屡见不鲜。如我们的课堂上,已很习惯用上课是不是规矩地将手背在身后来衡量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孩子有病需要注射治疗时,家长也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哄小孩打针不疼的话语不达到完成治疗过程的目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对生命的真诚体验和虔诚的领悟。
4.全脑开发能使孩子增强对自我的意识
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的各种关系,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律己自省。
训练中,要着重改变孩子自发的无序性为有序性,被动性为主动性,凌乱性为计划性,进行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孩子是我们的老师,训练的效果要靠他们自己的改善和完善来评定。家长要克服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活动的运动量其实并不等于信息接收的多少,刺激量与有效刺激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呈正比的,关键是要有恰到好处的训练质量和效果,训练要达到多种感觉的统一,局部和整体的协调完整,还要锻炼孩子达到感觉、情绪和意志的统一和协调,达到自身、环境和社会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