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刚吃完早饭,2岁多的小男孩虎虎就缠着妈妈去小区花园里玩。大约玩了个把钟头,在小朋友堆里,突然传出一声刺耳的“嗷嗷”声。之后,就听到不满2岁的娟娟“哇哇”地大哭起来,小嘴还委屈地嘟囔着“虎虎咬我,虎虎咬我”。
当时虎虎妈妈也在场,虽说没有亲眼目睹当时的场景,但是,还是觉得有些奇怪。在虎虎妈妈眼里,儿子小虎从来都是一个乖巧、讨人喜欢的孩子,平时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侵犯性行为,怎么可能会咬小朋友呢?
这时,虎虎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大概意思是说,他和娟娟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吵了起来,吵着吵着,他就用牙齿咬了娟娟一口。
听到这里,妈妈赶忙上去安慰娟娟,并让虎虎对她赔礼道歉,并示意两个小朋友拉拉手。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算平息了这场“咬人风波”。
面对虎虎咬人的事实,妈妈还是心存不安,这时她突然想起前些日子发生的一幕场景。当时,虎虎正用嘴巴啃桌子,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就连下巴、脖子上都满是他的口水。
还有一次,虎虎和院里的几个小朋友在爬栅栏玩。妈妈也在旁边看着他,以防出现意外。突然,虎虎抱住一旁的甜甜在她的小脸蛋上咬了一口,速度之快让周围人都防不胜防。甜甜奶奶见了,赶快抱起甜甜,可是她的脸上已经明显有了一圈牙印,而虎虎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只是在一旁愣愣地看着甜甜,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读懂孩子的行为
孩子咬人了?是不乖了吗?其实,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一定的原因。了解了这些原因,才算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
1.孩子咬人与口腔敏感期有关
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换句话说,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因为长牙的缘故,他们会觉得牙根痒痒的,所以要找东西来咬,这样才会觉得舒服,于是,就有了啃、咬、吮吸的欲望,可以说,此时的孩子是通过嘴来认识世界的。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这种欲望,那么长大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咬人的行为来。故事中的虎虎就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之后,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等他长出牙齿来了,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家长不必过度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无意中用牙齿、用口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
2.孩子咬人与情绪问题有关
2岁左右的孩子,常会在情绪低落或是想要控制别人的时候,突然咬别的小孩。故事中的虎虎就是一个典型。通常,不满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如果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抢走了别人的玩具或是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打人就是咬人。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感到无助或是恐慌的话,也会表现出咬人的行为,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或是认为有人要伤害他们的时候,也会做出咬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孩子爱咬东西往往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比较好奇,通过把东西咬上一口的方法来了解陌生事物,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由此看来,面对孩子咬人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换种方式爱孩子
孩子突然变得不乖,爱咬人,作为家长又该怎样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呢?
1.对于口腔敏感期滞后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咬人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就如故事中的虎虎一样,他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告诉你“我的口腔敏感期”来到了。与此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2.对于与情绪有关的咬人行为,家长要提醒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不开心可以告诉大人,不一定非要咬东西。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尽快从不悦的情绪中走出来。另外,家长还要经常带孩子做一些有建设性的游戏和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外界事物,从而尽可能地拓展孩子的视野和思维,不再过多地滞留在自己的世界。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旦咬人、咬东西成了孩子的一种经常性行为,就有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必要时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本文来源:《别说你懂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