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3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说三年级文化以上可参加速读训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张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3-02
— 本帖被 张楠 执行加亮操作(2016-03-12) —

前来咨询引领右脑速读的朋友都会问,多大年纪或是什么文化程度的人适合学习你们这个软件呢?我们的回答都是:“小学三年级以上文化程度,想在学习、考试、工作、生活方面梦想成真的,均适合。”


  为什么我们要求是三年级以上文化、而不是初一,也不是大四。为什么?因为通常在学生时期,三年级是从学习阅读向阅读中学习转换的一年。没有完成快速流利阅读这一飞跃的学生此时开始落后,而且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这种差距将继续扩大。
    众所周知, 快速阅读需要的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所以适当的识字识词必然是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字量是必须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千五到二千五的字词、小学生阅读总量一般要求是一百五十万左右,而我们精英特速读的总的训练阅读量一般是有一千万至二千万之间。
  因此,三年级构成了一个关键的转型——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的社会学教授唐纳德·埃尔南德斯称之为“支点”。安妮E.卡西基金会发布的埃尔南德斯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三年级时缺乏熟练阅读能力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辍学的可能性增加了四倍。
  由于为学习而阅读的模式成为教学的主导,经过小学三年级的吃力之后就开始了“小学四年级的低迷”。学生时期当具备较多技巧的同学通过理解上下文积累知识和学习新词的时候,能力较弱的阅读者可能开始为了避免失败而不再读下去。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地需要背景知识和通晓“书面语”(文学的,抽象的和技术的术语)——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课、社会学课、历史课、甚至数学课都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本分析,于是那些吃力的阅读者开始在这些科目上也落后了。
  这里起作用的是研究人员所说的“马太效应”,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诗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换句话说,由于学习能力上细微的差别发展成为大的鸿沟,导致在学业上优者愈优,差者愈差。
  但马太效应[注1]具有重要的好的一面:适时的干预可以改变其方向,把一个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认识到这个节点的重要性,美国一些州已经划了一条硬杠杠:三年级学生阅读不达标不能升入四年级。“强制性留级”法案已经在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印第安纳州和俄克拉何马州获得通过,科罗拉多州、爱荷华州、新墨西哥州和田纳西州正在考虑中。
   但是,留级并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办法。理想的替代办法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为每一个在阅读方面需要帮助的三年级小学生创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涉及专门的指导、辅导或暑期学校。研究人员说,最重要的是采取行动,而不是假设阅读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