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阅读和学习过后的一段时间内还能适时地回忆起自己所需的信息,我们就必须学会主动阅读,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书里的知识。主动阅读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在进行主动阅读前,我们的脑细胞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在此之前,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脑存储信息的两大规律。接下来,你将学习到如何将这两条规律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第一条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人脑运作的规律。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细胞。其中每个神经元上都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细胞相连。至于脑细胞之间究竟是如何沟通、如何协同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则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科学家至今仍未能给出透彻的分析。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并无直接的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说,人体哪个器官的神经网络最密集,哪个器官就最聪明。而如果某个部位只有很少的神经联系,那就说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神经无法足够高效地传导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联系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元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还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图1–9。人脑中的神经联系就好比蜘蛛网上的丝线。每接收到一条新的信息,就相当于蜘蛛又织出了一条新的丝线。而且,与神经元的生长规律一样,新的丝线同样必须连接在既有的网上。如果没有固定在既有的网上,显然刚织好的丝线就会随风飘走。
蜘蛛网都不是完全对称的,我们的知识网络也同样如此。织得密密麻麻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具体的知识,在那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最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最强。这些部分可以是每个人的专长,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兴趣。有了较多的基础知识,既有的可供连接的基数就更大,我们在这些领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将其结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当中。与之相反,织得疏松一些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仍有较大的漏洞,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尚未掌握。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我们的学习或工作的关联不大,或者是我们对该领域毫无兴趣。由于已有的丝线实在少得可怜,那么就算我们阅读了大量新知识,也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识网络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感觉尤其困难、力不从心。
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在图1–10这张知识与学习时间曲线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类似幂函数图像的圆滑曲线。这就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前,我们既有的知识网络还十分稀疏,所以新知识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知识储备的上升曲线非常平缓。我们必须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了解其全貌。在起步阶段,我们虽然也会读到很多知识点,但想要记住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往往十分困难。可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一旦我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学习才算踏上正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