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技巧这一领域,我们的能力发展也同样遵循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大脑存储信息的第二大规律是:只要我们不断练习,总有一天这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下的行为方式。这时,尽管我们不再刻意关注某个特定的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指挥相关的器官照常完成任务。我们的大脑就会拥有更多空闲的空间,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本书里的绝大多数练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这个训练方法能够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学习技巧转化成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当你完成了整本书的训练以后,一整套最科学的学习流程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你完全意识不到技巧的存在,就可以集中精力理解与吸收新的知识。
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假设你手里捧着一本新书,并且做好相关知识和整书的视觉卡片了,那么,接下来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吗?是的。下一步我们要从这些视觉卡片出发,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希望从中找出哪些信息,学到哪些知识?我希望继续深入哪几个领域?
这个步骤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被动阅读。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只是一个单向吸收信息的过程。我们通过眼睛这个媒介读入文字信息,再将其传输到脑部。但大家都不知道,在这个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只调动了自己的左脑。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必须把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积极主动地阅读信息。而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添加另一条途径。我们不仅要自下而上地从文本中吸收信息,更要自上而下地把自己的思考融合到书本中去,实现双向阅读和双向学习。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必须始终走在作者的前面,并且将每一条读到的信息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相比较,进而将两者融合以实现记忆。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我是作者,我会不会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讲解这个知识点?作者在这个地方是否遗漏了某些信息?
积极提问其实就相当于隔着文本与作者对话。有了这种互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获得更大的阅读动力,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因为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把书中死板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肚里的墨水。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尽量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
合理计划阅读进度
为了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被厚厚的书本吓倒,最有效的技巧就是提前把整本书划分成几个部分,计划好阅读进度。我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抱着厚厚的课本,每看完几页就数数页数,看自己还剩下多少内容要啃。如果你有这种习惯的话,那你肯定知道,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多么令人难受啊。
划分部分完成之后,我们还要计划一下,自己究竟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读完整本书。研究证明,人脑在预先知道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自动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至于每个人在客观上有多少空余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显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等讲到时间管理时,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计划好每部分内容所需的阅读时间。如果我们时刻盯着面前的大部头,每隔几分钟就琢磨着还有300页……200页……100页,那当然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理解书里的内容。与其从刚一开始就想着一整本书,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读完一部分的成就感都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阅读动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那种便笺纸来记录下自己读过的每个部分,这种做法除了有自我激励的作用外,还能让每天的阅读进度变得一目了然,让时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
阅读一本书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再专业的运动员跑完30公里以后也难免会产生疲劳感。可是快到终点时,哪怕再疲惫,运动员也可以加快速度,全力冲刺。这就是确定目标的神奇作用。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把这种“马拉松效应”应用到阅读上面。按照作者的设计,每本书都只有一个终点。 而当我们将几百页的内容自行分成几部分以后,就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临时终点,从而不断地体会到在终点前冲刺的快感。当然,由此而产生的阅读动力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