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05阅读
  • 0回复

速读:思考创新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木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17
(五)思考创新法
读书时必须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
本的奴隶;或者走马观花.所获甚微。孔于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清代郑板桥,诗词书斌,皆擅欧,而且喜谈学习方
法。他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
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
妨再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善读书者日攻,日扫。攻则直
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他这段话,除最后一句外,均可赞同。对
于自然科学,日攻则可,言扫则不可,除非是伪科学,才有扫的问
题。否则,只能继承,推陈除新,这般才不会“了无一物”。
书,无非是作者一次系统的,有充分准备的长篇发言。其中讲
的,对的居多,错误也有。读书时反复思考,可以起到消化、吸收、
运用和发展问题,跟踪追迹的作用。然而,如何进行思考,使思考
能够像下棋那样,也讲究点战略战术,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而思之
有效呢?我们认为:
其一,观察:
观察,是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
弄清是什么,这是思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书
中的内容,内容所包含的观点,哲理,审美意识以及形象的或逻辑
的演绎等,都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原始材料。这种原始材料越丰富,
观察越细,对书的内容本质才可能比较深刻和全面的分析。只有“独
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才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
古今许多著名学者都有主张要站在书上读。这种“站”在书上
读的“站”字,说的就是要观察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读书中
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见。如果拜倒在书的脚下,视其”雷池”,“顶峰”,不敢有自己的创见,岂不等于作茧自缚,把自己禁锢在自制的蚕壳之中,结果必然是书读得越多,把自己禁锢得越紧。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迸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
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古代的书籍和西方的书籍,
特别是社会科学和文艺方面的书籍,更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
陈出新,洋为中用。申斯基说过:“书籍对于人类原本有很重大的
意义……但是,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
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而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思想的人,也是无用
的。”
善于观察是读好书的首要一步。才能培养自己倒造性
的读书能力,这也是形成优异的智能结构断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
上有许多教育家主张从读书学习一开始,就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创
造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经过长期观察,综合分析提出了20多个判别项目作为检验一个学生观察能力的尺度。下面不妨摘
引和推荐给大家其中若干项目:全神贯注地读书和书写;敢于向权
威挑战;精心地专心一致地观察事物;习惯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困;
能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持有好奇心,持有白己独特的实验
方法和发现膏法;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
中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课题,等等。这里反复出现的词语“独
特”,就是指在学习中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其二,分析与研究:
所谓分析,就星把一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
组成部分,找到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
志曾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
法。”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如果说,“观
察”是看到一些现象,是为了弄清内容“是什么”,那么“分析”就
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进一步弄清内容的“为什
么”。观察,是直观的、个体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一般是深科到事
物的理性认识。一般来说,理性思维是科学的可靠的分析方法。
下列事项,可供读书时参考:
1.区分客观真弹和主观成见,哪些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事实、定理、定律或理论,哪些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说或迷信。
对前者主要是虚心学习,弄清道理,不要花很大精力去对着干。例如,科学已经证明不可能发明永动机,那就不要,也没必要造了。
后者则不然,它们往往是前人硬寒在我们头脑里的一堆成见或捏造, 例如,“地球中心说”.“物种不变论”等等。许多科学大师都非常注意这种区分,牢牢抓住一些基本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加以分析研究,终于导致重大的进展。例如,爱因斯坦抓住“质量”,“同时性”等概念,哥白尼批判“地球中心说”,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里,情况吏为复杂,一些偏见和迷信,常被贴上标签,用以欺骗人民,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2.研究正确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有哪些事实或理论根据。在
证明中有那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能把它用到别的问题上去
吗?我能不能再有新的证明?
3.对某个结论有些怀疑,觉得它的证据不充分,甚至有漏洞,
有问题,就想方设法举出反例或用实验来推翻它。
4.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个结论还正确吗?需要作哪
些修改?
5.某些概念、结论、定理、规律之间,有没有本质联系,它们
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无类似之处?
总之,许多事物往往靠长久的观察,不能解释其本质,只有经
过认真的科学的分析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因此说,分
析与研究是认识事物,当然亦是读书韵主要方法之一。
其三,总结:
总结方法,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观察和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综
合.整理,也就是从各种书籍所介绍的各种知识信息中.抽取出规
律性的东西,经过独立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总结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特殊到一般,一是
从一般到特殊。人生有限而宇宙无限,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特
殊的,少数的,局部的现象。从局部的观察结果出发,通过想象、
分析、提出有关无限整体的一般假说,然后证实这些假说,使之上
升为理论。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称为归纳法。例如,牛
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间的一般定律,但他的发现,在理论
上是根据伽里略、布里阿德奥、玻州利、刻卜勒、惠更斯、哈雷等
人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中,通过自己的认真分析,从而总
结归纳的;在实践中,是从几件事(物体下落、月亮绕地球旋
转等)人熟视无睹,另一些有心人则顺藤摸瓜,从中探讨出一般规
律。这种情况,就像优秀的侦察兵破案一样,他只要依据少数线索,
通过联想,便能抓到主犯。
从实际中抽象出一些基本而又有普遍性的概念和显然正确的公
理,从公理开始,通过逻辑推理(包括数学运算)得出定理;
再根据这些公理、定理或新公理进行推理.又得出另一批新的定理:
如此层层推理,往往可“走得很远,得出许多原先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也叫做演绎法;,欧几里得几何学便是应
用这种方法而取得伟大成功的例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他的《答下库书》中介绍
过一种“八面受敲法”,实际——就是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学习中
巧妙运用。运用“八而受敬法”进行读书学习,全面而透彻地认
识“总结”,也是演绎与归纳的过程,总结是思考的重要阶段,思考
的目的,规律是通过总结体现的。学习读书一个阶段之后,要及时
总结,从思维方法,读书方法到阅读成果,都要来一番总结。要总
结前一阶段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同时在所掌握的知识
体系常常是“几面受敌”的过程。只有这样认真寻找问题,主动“受
敬”才能在总结过程有新发现,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
卷有益”。
其四,实践检验: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有一定的真理性。
是否具有永恒的真理性呢?回答是否定的或者不一定。对于过去具
有真理性的知识,在今天是否仍具真理性.不是依据人们的主观臆
断,而应当是放到社会实践中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凡是经受住实践检验的知识,就是正确的知识,再则,就是错误的
知汉。鲁迅先生对此就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特别重视“实地经验”,
亦即实践。他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于是他指出:“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即是说,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尽管接触许多,也不过是“书厨”而实践检验,学习过程,可算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在读书
时通过观察、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你所掌握的学
习内容中去检验。总结得如何,总结成果是否可靠,都需要检验。
因此可以说,实践检验是思考结果的“质量检查员”。
其次,升华创新:
学习的目的何在?一股人认为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其实,
很多人嘴上说说是清楚的,但实际做起来却不然。为学习而学习,
浑浑沌沌,图个好分数.图个光彩,将来混个好饭碗。这是庸人之
道。学习的目的应该在于明理,在于升华,在于创新。如果都是继
承性的学习,人类文明和历史还能有什么前进呢?学习到后来终究
是要突破前人框架的。有人形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说的
正是没有升华,没有创新,不能发挥效益的“死”知识。
读书中的升华,就是将零散的知识化为系统的体系,是将“死”
的书本变成“活”的知识。读书中的创新,就是破除一些对科学
伟人的迷信和肓日崇拜:,同样是食人闻烟火的人,何必有那么多神
秘感呢?“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不能是?”有位哲学
家说得更好,伟人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们。站起来吧!
难道天才出生时第一声啼哭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曲,或是一句美妙的
诗句?鲁迅先生也蜕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喝咖啡的
时闻拿来学习。
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血肉,
然后“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思考“五步法”,即读书一观察一分析一总结一实践一检验一升
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论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
认识”的过程。观察,分析和总结为思考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
提出创造性的结论,是新知识、新成果、新思想酝酿、产生的摇篮
阶段。“实践检验”和“升华创新”为思考的第二阶段,是读书的发
展阶段,主要对基础阶段得出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进行鉴别、提高
和完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