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48阅读
  • 0回复

速读:博览专攻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木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17
(四】博览专攻法
有位教授在课前,先在黑板上面了三个图形,见下图。
三种知识结构

这三种图形表示二种不同的知识结构:左一图形容一个人学习
面很广,知识挺丰富,但没有专长,像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没有锋
利的刃角;中间图形形容有专长,但他的知识面太窄,像一把
锥子.尽管十分锋利,但站不住脚跟;右边图形形容一个人学有专
长,同时基础也宽广,牢固,这样的知识结构为最佳。可见光读书
还不够,还得边读边搭好自己的知识结构。
博览与专攻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博览是专攻的基础,专攻是治学的方向;博览离开了专攻就会变成杂,专攻离开了博览
就会变成孤立。正确的途径是把博览和专攻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知识
结构。然而,做到这点很不易。在我国,有“样样懂,样样松”
的万金油;也有学寡识窄,对其它一窍不通的人,他们有的是不懂
博览与专攻的关系,有的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博览与专攻相辅相成呢?
1、从一门开始,逐步扩大“博览”的基础:
人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为“博士”,很有道理,但博士也不是无所
不知,无所不晓的人.他们只是在某个方面,某一领域比较“博”
而已。了解马克思的人,谁不称赞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恩格斯曾高
度评价说“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
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
浅地研究的。”马克思是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
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单是为了写作《资本论》,他阅读了1400多种
书籍,引用了数百个作者的观点。马克思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对海
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巴尔扎克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他都十
分熟悉,如数家珍,许多名句能随口背诵;连他的许多著作,在写
作技巧上都具备人所共认的价值。马克思在自热科学上也有很高的
造诣,研究过物理学、化学、地质学,人文学、生理学以及工业、
农业、商业、金融、房地产等学科,他的《数学手稿》有着十分重
要的科学价值,他还是最早了解达尔文进化论革命意义的人之一。
此外,马克思还是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几乎能阅读欧洲一切国家文
字的作品,能用德文,英文和法文写作。马克思的知识之博是人类
有史以来任何人同他无与伦比,他的头脑像一个智慧的宝库。
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学者名流,几乎都是广而博学之人。我国
古代南齐的科学家祖冲之“专攻数术,搜炼古今”;唐代大诗人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大学者韩愈“少好学问,自五经
以外,五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宋代的大学问家兼著
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则“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子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博览,是知识大厦得以高耸的基石,
书海无边,怎能博览?有的人,今天学历史,明天学气象,后
大研究昆虫,大后天又攻读公共关系学,有的给自己同时开十几
门学习课,打响“齐头并进”的“攻坚”体战役。他们想立即攻
下各种知识,很快变成知识渊博的人,愿望虽然可嘉,但也未免太
幼稚了。因为,如此东敲一锒头,西抡一棒子,是绝然达不到渊博
的。据统计,自辛亥革命至1949年9月,全国出版书籍大约10万
种;建国后至1979年,共出版图书505781种。如果再加上古代流
传下来的7.8万部书,那么全国共有图书68万种左有。一个人就是
再刻苦,也吞不下这么多书。
应当懂得,博览是相对的。关键是,博览应从一门开始,围绕
中心,逐步扩大,从少到多。这就像打仗那样,对敌人要分割包围,
各个歼灭;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以某一部分作为主攻方向,而不
能对所有的敌人同时四面围击。把博览作为读书的战略任务是可以
的,但具体到读书的战术上,就不能不分学科、不分门类地全学全
通。
以郭沫若为例,他是我国现代罕见的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
历史、文学、考古等方面都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他是怎样达到博学的
呢?郭沫若首先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茌中国古代文学里下功夫钻
研的是《楚辞》。以后他转入现代文学,广泛涉猎外围文学名著,在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第二次,他又转入古代史学,着重研
究的是我国由奴隶制转入封建制这段历史,并由此对考古学、甲骨
文作了深入的钻研。
可见,博是一步一步达到的,,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汇溪流以
成江河,渊博的知识要靠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2.在求博的同时,力求专攻一门:
俗话说:“略知丘行,不如精涵行。”在军事上,与其伤敌十
指,不如断其一指。丹麦有句谚语:“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是
从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
要获得高深,精湛的知识,成为学有专长的人,光博览是远远
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定目标进行专攻,达到“由博返约”。
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汝书‘侧览’是必要的,但光‘浏览’不行,
那样会成为‘杂耍’的,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
上,然后抉择而人于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古人说:“学贵博而能专。”也是这意思。就是“无所不读”,博学闻名的王安石,也大书专攻的好处:“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不守章句”的王充,更是主探寻学问的深蕴,并作比喻说:“涉浅水者见虾,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
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
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专攻,重点研究社会科学。据统计,
仅在《列宁全集》中,列宁引用自己看过的书有16,000多册,其中
俄文版图书12,000多册。1920年9月l7日,列宁在填写《俄共(布)
莫斯科组织党员重新登记表》时,在“您读过的哪些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考茨基和普列设诺夫的著作”这一栏里,列宁在马克思、
恩格斯、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下面各划了二道线,然后写上
“几乎全部”几个字。由干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
实践,终于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最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列宁曾以自己的经验劝告他的弟弟说:“最好有系统地研究点
东西.不然这样一般地‘读’没有多大好处。”
由此可见,在博的基础上,“由博返约”,专攻一两门,是读书
的真谛。博与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正如有人形容的
那样:博是弓,专是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
远;既博又专,才能弓响箭飞,准确中的。
有的人以为“专攻”就是只读一门,把读书面限制得很狭窄,
结果一句话离不开本行,对其它知识孤陋寡闻,这是一种片面的
“专”。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了“通才取胜”的局而。所谓“通”,是即具有二门以上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面渊博,基础扎实的人
才‘。
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各方面作了五
年调查,发现很少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取
胜的。杨振宁、李政道荫曾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
缺点。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盆水无以行
舟,寸土难以植树。如果因为爱好物理就只学物理,有志于文学就
只看文学,专攻一门不及其余,这种学习恰似小孩搭积木,到了一
定的层次,高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怎样达到埃及金字塔气势恢弘,磅薄的高度呢?鲁迅说过:“爱
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
也要博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
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
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这是求博的窍门,也是求精,求专
的根本途径。,
世界上卓有成就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专业目标,而又触类
旁通,博收兼蓄,才有所重大突破的。英国大发明家瓦特,是机械
专家,但他对热力学也十分人迷。当格拉斯哥大学的市莱克教授向
他讲解了“潜热”原理之后,他明白了老式蒸汽机效率不能提高的
症结,终于改进了蒸汽机。如果瓦特只抓住机械不放,他能取得大
成就吗?
总而言之,为学者读书,既要博学,又要专攻,既要做到“博”,
又要做到“专”.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要做到博专相
济,就需“博而有要,专而不孤”。就是说博学而有一定的重点,
不是见什么就去读什么,西瓜芝麻一块拣;专攻而不致孤陋寡闻,
而是有一定的基础和知识面。只有这样,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才能
由专入搏,由博返专,博专相跻,学而有成,在学习之路上大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