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41阅读
  • 0回复

幼升小父母“焦虑症”——再急不能急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微微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开学了,又要和孩子过这样的生活了:不谈学习时,母慈儿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乌嗷喊叫,让旁人耻笑,让老娘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我们给孩子的爱,就像是一首歌的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献给所有尽职尽责的精神分裂症的妈妈们,开学了都悠着点削!”

  开学时节,一则关于“急妈”的段子在朋友圈刷屏,令人在忍俊不禁中若有所悟。毫不夸张地说,这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段子正是现实中众多“虎妈”“急妈”的生动写照,很多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影子。

  5点起床,一直要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每天学习18个小时、睡眠6个小时的“小P孩作息时间表”;每周给孩子报5次奥数课、3次语文课、5次英语课、2次足球课等共18次课的“海淀拼娃爹”;花费12万元为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的武汉“着急妈妈”……现实中的“急妈”“急爸”,甚至完全超越了段子里所形容的境界。

  家长之所以如此着急,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而问题在于,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再急也不能罔顾规律,任意胡来。否则,一味焦急,不仅于事无补,恐怕还会出现揠苗助长式的悲剧。著名的“双生子爬台阶实验”,或许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台阶,其中一个孩子在48周大时开始练习,另一个则在53周大时开始,练习在他们满54周时结束。结果出人意料:练习少的宝宝,爬得反而又快又好。何也?格塞尔分析说,48周时练习为时尚早,孩子没做好准备,事倍功半;53周时练习,孩子做好了准备,所以能事半功倍。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因此,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无非是某些从事“教育产业”的人恫吓家长的口号而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事情,岂可盲目跟风?

  或许,有家长总是担心输了起跑,终点就会落后。如果是一时一事,此言确实不假。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岂能只顾眼前一时之得失?事实上,起跑领先的所谓“优势”通常难以持久。武汉“急妈”曾让5岁的儿子成了幼儿园的“神童”,但升入小学后,儿子的成绩却不断下滑,变得“中不溜”。不仅如此,更值得担忧的是因为在起跑线发力过早、过猛导致后劲乏力“输在终点线”。既然可能“输在终点”,又何必“赢在起点”?

  况且,所谓的“赢在起跑线”,还很可能会让孩子输在自己潜在兴趣的起跑线上。试想,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在他们最需要发现并培育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却过早、过度地透支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旦孩子产生倦怠厌学情绪,怎能不全盘皆输?对此,有人认为“领跑”就是“风光地 自 杀”,而“输在起跑线”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的起跑线,此言不虚。

  总之,要想让孩子顺利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父母首先要提醒自己“花儿不开,不要硬掰”,彻底医治好自己的“焦虑症”。只有家长“拿得起”,孩子才能“放得下”。再急不能急孩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