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83阅读
  • 0回复

独生子女 - 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燕子老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2-1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虽有一些明显差异,但不是本质性的,而且,“独生子女”还具有积极的特异性,比如聪慧性、乐群性等。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一项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060位94、95级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世故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低于非“独生子女”,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许克毅、宋宝萍,1996)另一项也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系96级全体106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情绪稳定性、社会责任感、世故性和独立性都较非“独生子女”差,而忧虑性略高,恃强性和敢为性呈两极分化倾向。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有人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大部分一致,差异表现在:“独生子女”更注重职业工作在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工作的自主意识更强烈,责任意识较弱;并更强调工作对社会作贡献的内涵;在职业动机上,更看中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而非待遇;对理想职业,更重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能展示个性,而非具有稳定、社会政治地位高;在择业标准中,“独生子”较非“独生子”更强调通过工作获取必要的收入、荣誉、地位,“独生女”更在乎对工作有无兴趣。同样的研究,李志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独生子女”职业观具有五个特点:重视职业生活的意义;重视通过职业为社会作贡献;择业动机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相统一;择业标准的主体性——符合自己特长;职业理想的现实性——高社会地位、高收入。

子女存在的弱点已经使家长们担心,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孩子出现了毛病。
“独生”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更多。当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时,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家长的教育出现了以下失误:
1、 要什么给什么,这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他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不考虑别人。
2、 过分地受人关注,这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的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
3、 缺乏纪律性,内心无善恶的界线。主要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得法,对越轨行为采取了过于温和的态度,使孩子对行为没有正确认识。
 4、 父母被孩子控制。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更放纵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有了一套对付父母的办法。以此控制父母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家长教育造成的原因,使独生子女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孩子只知接受爱,不知给予爱。
2、 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
3、 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4、 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
5、 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
6、 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
这些毛病表现在孩子身长,但主要原因却是家长造成的,因此,家长应从自身找原因,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小伙伴交往,让他在集体中成长。其次,建议家长把过量的爱护降温,对待孩子更理智一些,不让孩子感觉他在家里是众人关注的中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