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陪朋友带着她5岁的儿子去参加幼儿钢琴比赛。
结果小家伙没有进入前三,在公布完比赛结果的那一刹那,他的哭声就传开了。旁边的家长都来安慰,朋友也劝儿子:「没有关系,输就输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儿子却闹个不停:「我不要输,我要赢!」
朋友很无奈。儿子太在乎输赢了,无论是玩游戏还是比赛,都要争个高低,就连吃饭也要比别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会不乐意。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其实,在孩子刚出生时并没有输赢的概念,但潜意识里仍有获得他人肯定与赞美的需求。
到了3岁左右,孩子会渐渐变得特别好胜,喜欢在比赛活动和竞技行为中胜出,一旦发现自己不占优势,就容易产生失望、生气、发脾气等负面情绪。
这个妈妈经历的,不知道有多少妈妈经历过,孩子接受不了失败,永远想争第一,永远想赢,于是实现不了就会情绪崩溃,有的孩子是发脾气,有的孩子是低落沮丧,总之,大人很心疼,很担心。
甚至,有的妈妈还会担心,孩子现在就这么想赢,胜负心这么重,但现实是不可能永远得第一,现在就这样,以后长大了怎么办?
其实,这是他们在特定的年龄,特有的心理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引导让孩子对于输赢有过份的执念。
在孩子每次取得一定成绩时,我们都跳出来加一个注脚:“太棒了!”、“真聪明!”。一种情况是,不知不觉,孩子就患上了“表扬依赖症”,只想听好话。
这些话偶尔说没问题,但是经常说,说太多,孩子当然不愿意听那些平淡的、负面的声音了。
而且,我们每次赞扬都流于表面,没有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孩子之后的动机就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为了表扬和赞美。
当孩子遭遇失败情绪崩溃时,就是我们听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受伤马上解救,想立马把孩子从“不快乐”中拉出来。
孩子正在尝试探索,一错再错,我们看不下去了,卷起袖子说“我来”、“看妈妈”,在强大的力量面前,孩子就不愿意尝试了,或者变得十分依赖家长。
我们的本意是好的,可最后却适得其反。
孩子越来越爱哭,爱发脾气,也越来越接受不了失败,也来越不自信。
“过度赞美”和“解救”这两个做法,不是在给孩子助力,而是在给他们泄力。不是让孩子迎难而上,而是让孩子畏首畏尾。不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而是让他们越来越依赖旁人的评价。
人生多风雨,世间有输赢,从古至今历来是输者多,赢者少。与其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去纠结输赢,不如现在就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输赢。
允许孩子释放情绪
美国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在《和女儿玩大富翁,为什么我从来不让她?》文中说起这样一件事:
女儿和她玩大富翁时,输得特别惨,边叫边哭:
「你太坏了!你为什么不让我赢?你不应该放那么多宾馆在这条路上,害得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钱,你为什么不让着我,太恶毒了!」
Sunny静静地拥抱她,帮她擦眼泪,在她自由地释放内心的不满后,Sunny说:
「游戏的关键不是你赢或者我赢,而是你需要承认失败;咱俩是一样平等的人,无论输还是赢,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让你也可以,但你觉得玩一个不公平的比赛有意义吗?」
女儿悄悄地说:「妈妈,我们等下能再来一局吗?这次你也不要让我。」
在孩子因为输了而沮丧时,我们不妨让他们把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更容易地面对自己。
帮孩子找回自信
学会具体的赞美,当孩子学习穿衣服比上一次动作流畅一点时,我们可以赞美他们的穿衣技术;当孩子学习自行车骑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娴熟一些时,我们可以赞美他们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进步和小成功,都能给孩子带来喜悦,与此同时,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上,不容易被输赢左右情绪,丧失努力进取的勇气。
最糟糕的其实不是输,而是丢了不怕输的勇气。
「输不起」的现象,只是孩子行为表现中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维度,它会反复,更会成长。
在孩子尚未长大成人时,我们没有必要给孩子贴上「好胜心强」、「输不起」的标签,用我们的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更好地在输与赢之间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输赢结果。
只有我们自己接受「输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帮助孩子积累足够的能量,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能赢的未必是真正的赢家,而「输得起」才会赢得更长远。
我们无法当孩子一生的保护伞,唯独教会他们,能独立在世间的风雨中奔跑,在人生的丛林中顽强生存。
引领右脑国际连锁教育机构专注于0-18岁孩子能力培养
引领右脑国际连锁教育机构成立于2008年,是目前较早也是少有的真正实现全龄段(0-18岁)的脑潜能开发连锁机构之一,下设幼儿部(0-6岁婴幼儿)课程、青少部(7-18岁中小学生)课程及成人师资培训课程。 引领右脑每一家校区,都是一个区域的全脑教育标杆,一座城市的教育名片! 2020年,引领右脑国际连锁全国战略合作伙伴火热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