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20阅读
  • 0回复

家里有个熊孩子?聪明的家长用2招快速“治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镜镜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8-21
许多人一听到“熊孩子”这个词就无奈地摇头,毕竟谁没有被熊孩子坑过呢?


大街上非要横冲直撞、电影院突然大声吵闹、来做客喜欢翻箱倒柜……说多了都是辛酸泪呐。


被坑最多的,那肯定要属熊孩子的家长了。孩子无理取闹起来,谁也顶不住。


做父母的也万分委屈,“我就是正常养孩子啊,谁知道自家娃怎么不知不觉就‘熊’起来了?”


爸爸妈妈们可知道,孩子们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其实都蕴含了必然性与合理性。


孩子总是“耍赖”“自私”?
看看认知能力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



我们总听到一句话“不要和小孩子计较”,很多人都以为是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才流传起这句话。



但文化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小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认真你就输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能力会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家庭、地域、教育水平等等都会左右我们的认知水平。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3-6岁的幼儿,认知水平主要受到年龄的局限。


大脑发育、社会阅历、教育水平都让年龄还小的孩子无法处理过于复杂的信息。那行为上自然就表现出“无理取闹”的一面,此时“讲道理”也是讲不通的。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带着自家娃测试一下)
老师给3~6岁的一群孩子看一个奶糖的包装盒,然后问他们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此时他们全都回答说“奶糖”。盒子打开,孩子们看到盒子里装的是一只铅笔。


隔了一段时间,老师问“如果有其他小朋友看到盒子,会觉得里面是什么呢?”
——大部分的孩子回答了“铅笔”。


老师接着问“刚才你们第一次看到盒子,觉得里面是什么呀?”

——大部分孩子回答的还是“铅笔”。
这就是著名的“错误信念”测试,通过简单的“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小实验,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无法处理较复杂的信息,既然无法处理,他们就索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






五点规律总结孩子“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孩子很难接受多个观点


测试中,孩子看到奶糖盒子里装的原来是铅笔,那么即使其他小朋友还没打开看过,他也会觉得“我知道了里面是铅笔,别人当然也知道里面是铅笔。”


二、自我中心主义


测试中,孩子们并没有站在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小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自我”出发,也就难以分析、推断其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三、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和自己不同


测试中,孩子们不能理解其他小朋友为什么不知道答案。


四、孩子们不会发觉自己的观点已经变了


测试中,隔了一段时间之后,问孩子们刚刚自己说的是什么,在他们看来,刚刚说的是什么不重要,现在知道是“铅笔”就行了。因为他们不会意识到“刚刚我猜的和现在我看到的不一样。”


五、孩子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测试中,孩子们不会分出脑子去想“刚刚我猜错了,原来奶糖盒子里是铅笔啊。”他们只能就着眼前的答案得出结论。


所以,归根结底,孩子不是越教越“熊”,只是认知能力受到了年龄的限制,无法分析复杂的想法,不能处理复杂的事件罢了。


“治服”熊孩子很困难?
2招就够了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但是一逛商场,孩子还是看到玩具就想买,不顾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



大人们总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懂事”、“任性”,那可真是“冤枉”自家孩子了。


“不懂事”是真的,但不是大人以为的那样,而是“懂不了事”。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给自己买了,还委屈巴巴呢。


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家长们现在知道了吗?


在孩子看来,“我认为玩具应该买,你也应该这样认为。”“买重复的玩具为什么是错误的,家里有一样的又怎么了?”


放过孩子吧,他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像父母那样“想的多”——家里有了/太浪费了/太贵了/买那么多干嘛。
“治服”方法:
①【强制执行约定,允许孩子抗议】:



比如第一次狂商场给孩子买了心仪的小汽车,但是约好以后不再买类似的小汽车,而孩子后来狂商场又想要的话,坚决不买。


此时孩子会想要哭闹,父母先把孩子带到楼道或其他人少的地方,允许他哭,让他发泄情绪。如果他打人,那父母可以轻轻抱住他,避免他伤到自己或者别人。


②【耐心安抚,与孩子共情】:


父母绝对不要先去和孩子讲道理,想想作为成年人的你,和别人生气的时候,能听得进道理吗?更何况是无法懂得道理的孩子。


孩子哭闹的时候,先用拥抱、亲吻等方式耐心安抚孩子。千万不要不耐烦,因为现在孩子的感受是“爸爸妈妈拒绝了我,我好难过”,所以孩子才会哭闹。


当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之后,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现在去看看要买的新衣服”。


如果是认知能力稍高一点的孩子,此时也可以耐心和孩子解释不买玩具的原因。


通过这两招,可以逐步提升孩子对环境、对事件的认知能力,别看这两招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它既需要父母“狠心”,坚定执行和孩子的约定,又需要父母“暖心”,通过耐心的安抚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不让孩子因为被拒绝而惶恐。


这两招也可以应对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熊孩子”行为。


比如妈妈正在做饭,却非要缠着妈妈玩,这就是因为孩子理解不了妈妈当下要做的事和自己是不一样的;


比如约好了看完一集动画片就写作业,但看完动画片之后孩子又哭闹着要接着看电视,“耍赖”、“变卦”。


严格来说,孩子这不全是耍赖,就是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情境变了,他们的观点也就变了,但自己却不能接受观点“不可以变”。



孩子怎样才不“熊”?
3个方法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1、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提升孩子分析总结能力



学习的意义在于运用知识,当孩子放学后,陪孩子多聊聊天,听听他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看法。


2、辅助孩子“想的到、说的出、做的好”,增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


孩子们可以使用一些玩教具,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家长先引导孩子表达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再让孩子亲手操作,来验证想法的可行性。


3、亲子共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认知力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自觉专注在书籍的世界。阅读之后还可以与孩子共同谈论书里的内容,帮助孩子感知人物的情感。
家长该怎么判断孩子的认知水平呢?


家长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幼儿测评体系,来判断孩子的认知水平,引领右脑全国770多家校区均可以进行测评,家长就近选择即可。通过测评,用数据呈现孩子的能力特性。


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孩子表现的哪些“熊”的行为呢?



快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育娃经历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