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午饭,先生突然问我,以后等小宝能上桌和大人一起吃饭了,该给他用什么材料的碗。我坚决地回答说“瓷碗,和我们一样”。他说不行啊,他会打碎的。在他问问题的时候我就料想到他会这么说,我回答道,“为什么不相信他呢?也许小宝会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他能上桌和大人一起吃饭,他就会认真去保护他的餐具。因为他希望和大人们一样,希望能够参与到大人们的生活中来,希望能够得到尊重。总之,我相信小宝可以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的举动和言论,比如孩子希望和大人们一起做家务,家长会说孩子你不会,还是我来吧;比如当孩子可以走了,他喜欢到处去探索,去施展他的力量,家长却总追着保护孩子,说别乱跑,慢一点。特别是老人带孩子,更是如此。在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听多少这样的“不行、不行、还是不行!”等到有一天,家长们觉得孩子应该做家务了、应该去闯荡世界了,却发现孩子已经丧失了这些意愿了。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鲜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和我们大人们的工作是不同的,大人工作是首先是为了生存,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为了兴趣、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孩子的“工作”看起来很不起眼:你不明白他为什么花上一下午的时间玩沙子和水,你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脏兮兮的垃圾堆那么情有独钟,你甚至不明白他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却为什么不知道累。其实,这都是孩子在发展自己、探究世界、实现自身的成长。
在孩子的眼里,大人们是他们的偶像,特别是爸爸妈妈。除了因为家长们可以给他们安全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期望着能够像大人们一样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每天忙碌着在他们看来很伟大的事业。所以不管全世界的孩子们都非常热衷于“过家家”这样的假装游戏,在游戏中去扮演爸爸和妈妈,还会生孩子、给孩子喂奶等等。孩子希望能够参与到大人们的生活中来,不管是吃饭、做家务还是日常聊天。也许我们总觉得孩子很幼稚,是的,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些阶段也许对不同的人会有早晚之分,但是却是不可逾越的。我们不可能去期盼2、3岁的孩子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是,尽管孩子们确实很幼稚,但是大人们有什么理由因此而不尊重或者不相信孩子呢?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可以让自己重新成长的过程,赋予孩子安全感、信任、耐心就是赋予他们力量和自信。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从小过度保护和不信任其实是一种无知且自私的表现。所谓无知,就是家长并不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而所谓自私,就是家长希望尽一切可能减少养育孩子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不肯让孩子参与到大人们的生活中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占用自己过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吧,孩子希望自己做家务,大人不许,取而代之的是一切带包代办。这样当然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看着孩子一点一点儿、行动缓慢地去做,还不如自己一下子搞定痛快。
可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慢”过程,这里与其说养育孩子还不如说和孩子一起成长。正如前面所说的,孩子的“工作”和大人的工作不一样,就好比在一个工厂里,师傅带徒弟,师傅是熟练工种,而徒弟是白纸一张。完成同样的工作,师傅当然会比徒弟快很多;然而,师傅不可能永远代替徒弟做事,徒弟总有一天要和师傅一样娴熟,甚至超过他。而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看起来枯燥无味,甚至觉得徒弟很笨,可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里,师傅的技艺也会得到提高和巩固,而且通过徒弟犯的一些“低级”错误,师傅也可以积累更多经验,甚至可以总结归纳更多诀窍。
回到我和我先生的讨论中来,由于不相信孩子,他觉得让孩子用和大人们一样的瓷碗是不合适的。也许他觉得让孩子去尝试的成本比一只或几只瓷碗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越早犯错误,其犯错误所带来的成本越低。就拿创业作为例子吧,如果一个大学生希望以后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那么他最开始就通过小本经营来尝试和探索,即使是失败了,也不过是很低的成本,但是他却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他未来的道路上,这些成本根本算不上什么,而他积累的经验却可以受益终身。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打碎一只瓷碗,他会意识到他哪里做的不对,之后他会更加小心保护瓷碗,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锻炼手部的活动和抓握能力。
最后,从生命延续的角度来看,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脱离母亲子宫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向大人们证明,他可以独立生存和成长了,只是在开始的阶段,他需要大人们的保护和抚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依附于大人的。正如纪伯伦在《论孩子》那首诗里所说的,“他们(指孩子)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属于未来的,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到达的地方。”家长们常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独立人格。他们总喜欢以“爱”的名义干预孩子大事小事,而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自由成长吧,他们正如弓上的箭,总有一天要飞向自己的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