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20阅读
  • 0回复

给孩子“延迟满足”, 你用对了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静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2-27
这是小编非常喜爱的一位科普作家的话。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育儿知识,都会被爸爸妈妈们误读——或是断章取义,或是歪曲了作者本意。如果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孩子真的有可能被“坑”!

先来看看下面这些小示例,看看他们是不是发生在你身边,或者你就是这么做的:
X的儿子2岁多,每次要喝水的时候,X都会有意拖延一会再给;X的儿子经常为此大哭;
Y的孩子今年6岁了,每次想买玩具,Y都会“绷”一会才满足要求;
Z 的孩子想学古筝,但为了让孩子对学古筝更有兴趣和恒心,Z 故意延迟答应,等孩子一再保证一定好好学的时候才给买。
这些家长们的做法,依据都是一个——延迟满足,这也是很多育儿书中提到的经典概念。不过,他们做的对吗?延迟满足有哪些陷阱和误区?
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来自于60年代一个经典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实验中,孩子们会坐在一张放着棉花糖的桌子前。孩子们会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一块棉花糖;但如果他们能忍住15分钟不吃,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

后续针对这些孩子的跟踪研究表明,当初那些“忍耐力更强”的孩子,也就是能够忍住15分钟不吃糖果的孩子,在后续的学业表现中会更加出色(SAT成绩),后续取得的人生成就也相对较高。人们因此得出结论,具有自控力,懂得做出明智选择并坚持到底的孩子,将会有更好的未来。
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试验,是不是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培养优秀孩子的良方?只要孩子能有自控力,就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当然不是!使用延迟满足对孩子进行训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望文生义,盲目模仿,只能是给自己的孩子“挖坑”!


1
孩子具有认知能力
这是延迟满足训练的前提。棉花糖实验测试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够让他们自主选择。在年龄上,至少要在3岁以上,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也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产生的后果。重点是,孩子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正向的反馈:即通过延迟满足,获得更多的快乐。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达不到, 这种训练只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概念——比如,需要一味地服从;缺乏关爱;缺乏安全感等等。

2
基本需求不能用做“棉花糖实验”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有尿想尿,不想吃不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需求,需要无条件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所以,这些都不能作为“棉花糖”实验的对象。超出基本需求之外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这些非基本生活需求,才能够作为训练的对象。
3
遵守游戏规则
不知道你小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家长答应一会买的东西,最后往往都不了了之了;说好的“等一会”、“下一次”往往都没有然后了······家长对于规则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当孩子不能够确定等待能够得到更大的收益的时候,往往就会先“落袋为安”。
“棉花糖”实验是一个严肃的事情,不能成为家长敷衍孩子的借口,也不能成为与孩子交换的条件。家长事先和孩子制定好规则,一旦承诺,就必须要实现,而不能以家长自居,随意破坏规则。只有形成了明确的预期和信任,才能让孩子自发地约束自己,发展出良好的自控力。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棉花糖实验只能是偶尔为之,不能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当下需要当下满足带来的确定和安全感会更重要,过多的延迟满足体验可能会让孩子恐惧和愤怒。就好像人总是处于饥饿之中,有了上顿没下顿,就容易暴饮暴食,在拥有的时候疯狂地、甚至是报复性地满足自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