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35阅读
  • 0回复

孩子过分固执、任性,可能源于父母没有原则、过于民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姜娜娜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6-30


孩子过分固执、任性,可能源于父母没有原则、过于民主

前同事小林最近很苦恼,她家3年级的娃马上就要放暑假了,想到即将要和娃共度2个多月朝夕相处的时光,小林没有“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感觉,倒是有些头痛不已。
直接原因就是这个3年级,10岁左右的小男孩,如今固执、任性的让她这位做妈妈的真有些受不了,似乎面对的不是自己亲生的娃,而是前世的冤家。
小林自我反思了N久,她自认为自己并不是那种极端、偏执的妈妈,也从不搞“一言堂”的大家长行为,相反,她是一个凡事都喜欢和孩子商量,很尊重孩子意见,以“说教”为主而从不“打骂”的妈妈。
可是从孩子第一次任性的非要在大冬天吃冰淇淋开始,她就觉得自己的教育似乎在哪里出现了问题。那次孩子非要吃冰淇淋,她认为孩子体质不好,冬天吃冰容易生病,于是在快餐店里和孩子商量了差不多快1个小时,最终以买巧克力而不买冰淇淋而“完美”解决。
之所以对那次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那次也是孩子第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对自己咆哮、哭喊、坚持要吃冰淇淋,与之前好商好量、懂事听话的孩子判若两人。
也就是从那次开始,小林就感觉到孩子的脾气真不是一般的固执,但凡他认定的东西或想法,就非要去试一试、做一做,哪怕作为父母深知是错误的,孩子也要坚持自己。
也就是从那次开始,10岁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小林的底线,一幅非要逼着小林发飙的样子,反正就是不听话,妈妈让做的,都不做;妈妈不让做的,都想尝试一下。
小林的挫败感也是从那次开始的,一次比一次更甚。
其实,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真的是源自于父母的过失或者叫做“无心之失”。
很多时候,父母过于执着地想要在孩子面前塑造出自己的某种形象,其实往往正因为自己太执着而导致“塑形”的失败。
孩子本性是知道对与错、是与非的。而目前有很多家长,尤其是比较高学历的家长,都比较推崇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不管孩子成长中的大事小事,都希望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说教、谈心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结果往往是道理孩子似是而非的没有整明白,但是却深深地理解了无论如何,父母不会对自己有任何惩罚而开始无法无天,在无形中被自己“惯坏了”。
这与孩子年龄小,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需要父母的引导而不是民主的思考,他们压根儿也无法进行深层的思考啊!
就像小林家孩子幼升小的时候,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校环境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但是离家远,接送不方便;另一个是学校环境一般的公立学校,胜在离家近,且校风校训以及口碑一直以来也都不错。
小林两口本着“民主”的原则,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孩子完全被所谓的“足球场”“室内体育馆”等设施吸引,口口声声的要去私立学校;其实小林当时是比较偏重于公立学校的,后来因为推崇“民主”,且为了培养孩子的决策力,最终还是让孩子上了私立的学校。
入学的第一个冬天,早上完全是叫不醒娃的节奏,因为离家远,所以必须早早地起床,从舒服的被窝里爬出来,对于大人来讲都要靠意志力,何况小孩子?后果就是,上学几乎是天天迟到。
孩子哼哼唧唧说自己后悔了,哭闹着不要上学,可是学校、学籍这种事情,怎么能够说你说不上就不上这么简单?而且和孩子讲道理:“是你自己的选择,必须要坚持到底。”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我又没有上过学,怎么知道这么辛苦?你们怎么不提前告诉我呢?”
最后,两口子不得不在学校附近又租了房子才算是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父母做到以理服人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孩子很容易变的固执、任性、为所欲为,且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预判,随心所欲。
同样的道理,有些父母现在动辄就是“赏识教育”,可惜只学了皮毛而不懂“骨血”所在,只能盲目地说一声“宝贝,你真棒!”然后再来一些物质奖励。看似完美和谐,其实不过是徒有家庭美满的外表罢了。
孩子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孩子做了错事,本来父母只需要及时制止和适度教育就好了,可是有些父母偏偏要另辟蹊径:“宝贝,你要不是不这样做,我就奖励你个新玩具”。
得了,下次孩子一定是变本加厉地做错事啊,因为做了错事还有玩具,何不明知故犯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