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05阅读
  • 0回复

如何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henxianghu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8-05

如何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在对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行为,例如,有的儿童喜欢黑白图案或者颜色,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彩色; 在尝到了糖水的甜味之后,对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就不再感兴趣; 突然对手指头产生浓厚的“食欲”,经常吸吮手指; 对手中的东西十分“执着”,即使被人扔掉后他还会再捡起来,等等。 这一切行为,都揭示了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点——敏感期。 敏感期也叫“关键期”,由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提出的,它是指0~6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当儿童顺利通过不同阶段的敏感期后,心智水平就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

    儿童会经历很多敏感期,注意力敏感期就是其中一种,不过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2.5岁左右才是敏感期的开始,在此之前儿童的注意力基本属于无意注意,自己不能控制注意力的指向。 但一旦过了这个年龄段,有意注意就会发展起来,儿童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指向的对象上,并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控制注意。

    因此,为了使儿童早日进入有意注意阶段,家长应当加强对儿童的注意力训练,如训练其专心听讲故事、认真看图画书等,这些不同的训练方式如果能够配合不同的敏感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6岁的儿童具有九大敏感期,这九大敏感期在培养儿童注意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语言敏感期(0~6岁)

    从呱呱坠地起,孩子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表现为即使没有家长的指导,他也会用哭泣或者咯咯笑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或者情绪。 到了4个月时,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就会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他发现在自己周围经常有一些新奇的声音,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些声音大多是从嘴巴里发出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儿童正在对某个正在说话的大人发呆,双眼直直地看着对方,这并不是他无意识的行为,而是他被说话的嘴巴所吸引,从而产生好奇,并试着对嘴的动作进行模仿。 尽管1岁之后儿童才能说出几个常见的词语,但这毕竟说明他开始对语言产生注意了,这种“注意”是那么强烈,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在语言训练方面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应当注意的是,利用语言敏感期进行注意力训练并非要求家长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而是应当了解语言的发展特性,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授。 例如,家长不要一遍一遍地教儿童同一句话,让儿童说出自己所想的反而有利于他集中精神“探索”内心的世界; 家长给儿童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环境,不要让儿童过早地接触多种方言或者多国语言,以免在吸收语言时,由于没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形式而使注意力过多分散; 在儿童因无法用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而大发脾气时,家长要耐心地倾听,不要随意发问,更不要不耐烦地打断。 只有当儿童将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后,家长再用引导的方式使儿童将其内心真实意思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

    2   感官敏感期(0~6岁)

    一个健全的儿童自出生起,就会利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周围的一切事物。 例如,用耳朵熟悉汽车的鸣笛声、小鸟的啾啾声、家人的谈话声; 用眼睛观察各种物品的形状、颜色或者熟悉家人的相貌; 用鼻子闻花草香气、水果清香以及妈妈身上的味道; 用手脚等部位碰触各种物品,由此感受对皮肤产生的不同感觉。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不妨利用儿童的这种感官敏感期,注重感觉器官之间的协调并用,并在感官的协调中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如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听觉筒、触觉板等来提高儿童感官的敏锐度,家长也可以利用家中现成的物品自制各种感官教材。 当儿童充满了探索欲望时,只要他的行为不会伤及自己或者侵犯他人,家长都应当尽可能地提供便利以及其他辅助性帮助。

    3.秩序敏感期(2~4岁)

    秩序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遵守秩序纪律、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主要出现在2~4岁,其中2岁时会达到最高点,到三四岁时就会逐渐下降。 当儿童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常常出现以下表现:

   (1)一旦衣服或者玩具上有一点灰尘,就会大哭大闹,直至灰尘被清理干净。

   (2)吃饭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先喝汤,然后吃饭,每个步骤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顺序,不允许被轻易改变。

   (3)每天到幼儿园之后,家长都只能说同一句话,如“妈妈会早点来接你”,一旦改变其中一两个词——“妈妈会来接你”,儿童就会认为“秩序”被打破了,情绪上出现极大的波动,甚至是不安、恐惧。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秩序敏感力通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倘若家长能够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让儿童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便能够逐步建立起内在的秩序,进而从外部因素上推动注意力的发展。

    4.对细微事物的捕捉敏感期(1.5~4岁)

    有人说,在儿童的眼中常常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1.5~4岁这一年龄段处于对细微事物捕捉的敏感时期,他们能够注意到常常被大人忽视的东西或者事情。 例如,从衣服的花纹中看到有小动物的形状,从家长的一个面部表情便能感受到“捕捉对象”的情绪,有时可以花几小时观察蚂蚁等小昆虫的活动。 这种对细微事物的敏感使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新奇感,倘若家长能够顺势引导,必定对儿童注意力的提高大有助益。

    5.动作敏感期(1~3岁)

    儿童的动作敏感期主要“涉及”两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身体动作,如走路、爬行等大动作; 另一个领域是手部的精细动作,前者的敏感期在1~2岁,后者的敏感期在1.5~3岁。 在动作敏感期的儿童通常非常活泼好动,一旦手脚具有一定的行走或者抓握能力,就喜欢几乎一刻不停地到处乱爬、乱跑,不停地抓东西然后扔掉,家长可以利用儿童好动这一优点,对肢体进行良性刺激,以便促进大脑发育,为注意力的提高奠定“生理基础”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走出了家庭的“小框框”,在室外环境或者幼儿园中接触更多的人,结交新的小伙伴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候,家长应当对儿童在日常中的行为进行规范,特别要注重在与他人交流时的礼貌问题,使儿童能够在与他人交流时全心全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

    不过,由于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比较短,兴趣转移很快,倘若连续性遵循这些规范就会使其神经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一旦得到放松的机会,就会“变本加厉”,更加调皮捣蛋。 因此,家长制订的规范内容一定不要过于强制性,而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用委婉的口吻来劝诫。 例如,当儿童中午不睡觉四处乱跑时,家长提出的关于午睡的规范内容应当为“午睡时不要影响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家人、邻居等)”,而不应当简单地说出“不许不睡午觉”。 此外,在制订规范时,还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 例如,儿童想带玩具到公园里或者幼儿园与其他小伙伴一同玩时,家长就不宜制订“不许将家里的玩具带出去”的规范,因为与其他小伙伴一同玩玩具并不妨碍其他人,而且还能使儿童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不少家长都反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总喜欢拿着笔四处乱画乱写,但是书写以及绘画的内容又如同“天书”,不知所闻。 这时,家长应当及时地观察儿童的书写或绘画习惯,但不要太注重书写或绘画的内容,而要更多关注他们书写或绘画时的姿势等,逐渐培养儿童的书写模仿能力。 当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书写或者绘画的时候,便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做事情时注意力就会更集中。

    8.阅读敏感期(4.5~6岁)

    儿童的阅读敏感期比其他敏感期出现得晚一些,但是如果在语言、感官等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引导与启发,其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进入阅读敏感期的儿童就会对图书,特别是图片较多的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家长不能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只提供单纯的图画书,而是要用图文并茂的图书来丰富儿童的阅读内容。 此外,家长不要等到儿童进入敏感期后再让他接触书本,而要在他一出生时就在他的周围摆放图书,培养儿童对书本的熟悉度,当他进入阅读敏感期,就可以发挥自主阅读的能力了。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