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51阅读
  • 0回复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安雅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8-25
什么叫社会能力呢?简单点讲,就是要教会孩子去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个就是社会能力。

这个方法叫ICPS。ICPS的含义是什么呢?叫作“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的四个开头字母叫ICPS,但是因为这几个词很难记,包括美国的家长也觉得很复杂,所以他们后来认为ICPS应该改成I Can Problem Solve,就是“我能解决问题”,所以I Can Problem Solve也表示ICPS。整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ICPS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会大量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

这里边有一个最简单的场景。比如你的孩子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和家长当然很生气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我们见过有一类家长就说,这是小孩子的事,不要管它了。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沾光的时候,他讲,没事没事,不要理他,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这是不管他。

第二种方法是告诉儿子,你还给人家,一,二,三。这个叫控制型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说,别抢了别抢了,走,爸爸给你买一个,这叫贿赂型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其实都不对,我们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边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第四种方法是什么呢?你要学会培养他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去培养孩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开始教具体的方法之前,首先有一个游戏,就是帮助孩子玩字词游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大概一两岁,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教他玩字词游戏。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样的词呢?比如yes or no,就是“是”和“不是”;and、or,“和”和“或者”;然后same and all,“一些”和“所有”;然后before、after,“之前”和“之后”;还有now and after,“现在”和“以后”;还有same and different,“相同”和“不同”。

这些词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之前,之后,有,没有,是,不是,一些和所有,这些词都给了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是可以这样的,说不定也可以那样,如果换成那个样子会怎么样?

这是一部分的问题,那么其他的问题是什么?所以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教大家去跟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咱们用“是”和“不”来组词,咱们用“和”和“或者”来组词。

我发现我在跟我儿子的互动过程当中,就会用到这样的方法,我儿子现在就特别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连词。这次我们过节的时候在院子里边坐着,然后蚊子把他咬了一个包,我说嘟嘟怎么被咬了这么大一个包?然后嘟嘟跟我说,其实被蚊子咬个包也未必是一个坏事。为什么呢?因为咬的时候挺痒的,长了一个包,你挠一挠,还挺舒服。他用了多少个连词?

他善于使用这些连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面对生活时,他的选择空间很大。他没有说他必须怎么样,他会知道还有另外的选择方向。所以首先教会孩子大量连词,是、不、然后、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开始跟他用这样的词来对话,然后教他来模仿你。

第二个准备工作,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们以前也说过,一些日本的心理学家拿了一些图,然后在这个图上画了很多小孩的表情,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愤怒,有的是什么,把这个表情拿到学校里边去给那些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来识别这些画上的人的表情。

然后就发现那些在学校里边欺负人的小霸王大部分都分辨不清这个图上画的表情,他们会说一个看起来很生气的人很正常,他挺好的,或者说他很高兴,他们分不清这个人的表情是什么。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经常被人忽略感受。

一个人经常被别人忽略感受,他就会倾向于去忽略别人的感受。就好像我们很多家长在教小孩的时候,小孩子摔倒了,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哭,起来。尤其是男孩子,男孩子遇到了委屈,哭得特别难过的时候,父母会说,哭有什么用?不让他哭。所以孩子越哭,父母越生气,最后导致孩子在你面前真的不哭了,但是他学会了什么呢?他学会了忽略别人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他玩看图游戏,比如看到这个图上的人,说他是什么表情,现在他是什么心情。尤其看光头强,光头强跟熊大、熊二打架,打完了以后你要说,现在光头强怎么想的?现在光头强是什么感受?

这时候你要教会他学会这么几个词,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在中文里边这些词会更多,因为中文比英文要复杂得多,甚至寂寞、空虚这些词都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地学会它。这个看图游戏是一个方法,通过看图、看动画片帮助孩子,来时刻地帮助他,问他,让他来了解别人的感受。这是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就是在生活中观察。

在生活中看到别的小朋友生气难过,这时候你要问他,你觉得朵朵现在是什么感觉?朵朵刚才跟她妈妈吵架了,她妈妈现在是什么心情?朵朵现在是什么心情?这就是在帮他去识别别人的感受。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人吵架,或者看到两个人争论,或者看到两个人开心,你都可以问他,现在那个人是什么感觉?这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

第三个就是讨论感受,要跟孩子讨论他的感受。

有一件事需要提醒,就是在跟孩子讨论感受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多地评判。我们很多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孩子说这个事我真的特别生气,家长喜欢说,这事其实你不应该生气。

你注意,你这是在讨论感受还是在评判呢?当你一张口开始评判他的时候,孩子跟你讨论的兴趣马上就没有了。因为他只要跟你讨论,你就会说他不对,你就会说他这样做是不行的。所以当家长更多地去评判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孩子会逐渐地远离你,他会觉得他跟你聊天压力很大,因为你们总是说他不对。

所以,作为一个智慧的家长,你应该懂得跟孩子讨论感受。什么叫讨论感受呢?说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他说,我很生气。那为什么生气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气?这叫作讨论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不应该生气,我并没有想让你生气,我们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都爱你,这些话都没用,这些话都是在评判对方,认为对方不对。

所以第一步是学会字词游戏,然后学会帮助孩子理解感受。升级版来了,就是要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词汇。什么叫更多的词汇呢?比如合适不合适,这事是合适的,这事是不合适的,这事是公平的,这事是不公平的,如果怎么怎么样,那么会怎么怎么样,可能怎么怎么样,或许怎么怎么样、maybe、或许、然后为什么、以及、因为……这些词都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出路。

举个例子,咱们来玩“为什么”的游戏,这个是书里边特别精彩的一章。

这位妈妈教大家玩“为什么”游戏,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说,咱们来玩个游戏。玩什么游戏呢?那我这有个玩偶,然后现在咱们玩这个游戏,就是我说什么话,你们都要问我“为什么”。

好了,今天咱们不出去看电影啦。然后小孩子们就说,为什么?然后这个妈妈就拿着玩偶说,因为外头天气很冷。今天晚上咱们一块儿吃披萨,然后小孩子们就说,为什么?因为披萨很好吃。今天小明表现很乖,然后孩子们就知道说,为什么?因为小明怎么怎么样。这一轮游戏玩完以后,孩子们会特别开心,因为孩子们只需要问为什么。所以孩子会捣乱,你说什么,他都跟着说“为什么”。

那么现在我们来交换,交换什么呢?就是妈妈问为什么,你们要告诉我原因。然后小孩子就说,今天咱们不看那个电视剧,妈妈就问,为什么?然后让那些小孩子们来讲答案。小孩子们讲一个答案,妈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帮助大家去理解和解释。

这时候孩子们也能够学会尝试去解释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这里边说的对和不对都没关系,这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去学会使用“为什么”以及解决“为什么”,给出答案的游戏,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经常跟孩子来玩这样的游戏。

我跟嘟嘟在家里边就经常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会玩什么游戏呢?我说:“来,嘟嘟,咱们俩玩个游戏,你说一个东西,我说一个东西,然后咱们俩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东西。”这个游戏嘟嘟乐此不疲。

他说汽车,我说棉花,然后用汽车和棉花创造一个新东西。比如拿棉花做成汽车的形状,做一个冰淇淋小屋,这就是一个新东西。然后在汽车里边放更多的棉花,然后冬天开车的时候可以不用开空调等等,随便说。

你跟你的孩子不断地去互动,去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这就是在跟孩子用游戏的过程玩,然后帮助他学会各种各样东西的方法。

所以在教孩子学一些更复杂的词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开始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这本书里边有很多这样类似的方法,就是怎么样通过玩偶,通过角色扮演等等来使得孩子们愿意跟你来学习这些不同的词。

你要相信一件事,就是只要你给孩子一点点机会,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他们学得太快了,甚至他们会整天拉着你玩这个游戏。所以你千万不要担心,我如果起了这个头,孩子不玩怎么办?除非是你之前已经把他伤害得太厉害,那么你就应该更加认真地来做这件事。

这本书当然是越早看越好,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去使用它越好。但是假如你的孩子已经七八岁,或者十来岁了,我觉得也会有一些弥补的方法。你可以读了它,参考一些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或者《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那几本书的方法,来帮助年纪更大一点的小孩。

所以现在我们讲了三个基础的工作,字词游戏,理解感受,然后学会更多更复杂的词汇。甚至很多家长会把这些词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就贴在你们家的冰箱或者墙上,让孩子学会这些词,因为这些词对于一个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我们之前讲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怎么培养他?当孩子出了问题,帮他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呢?咱们普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比如,你要把这个玩具跟妹妹分享,他说:“我不,这是我的玩具,我不愿意跟她分享。”

跟妹妹说:“要不你别要了,我给你重新买一个?”
妹妹说:“不行,我就要。”
两个孩子都不愿意。
“你要学会分享,知道吗?给妹妹分享,你们俩分享才会好玩,不分享怎么好玩呢?快快分享,一块儿玩。”
“就不。”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真是,分享,我数三下,一,二,你给我分享!”

好了,你从他手里拽过来给了妹妹,孩子“哇”哭了。

这时候你让孩子学会什么叫分享了吗?学会了,孩子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他说:“我知道,分享就是把我的东西抢给别人用,我讨厌分享。”他学会分享了,但是他讨厌分享。

所以当你用这种原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谁在解决问题?是孩子在解决问题,还是父母在解决问题?看到了吗?我们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分分钟地替孩子解决问题,而这时候孩子压根学不会。

那么I Can Problem Solve,就是ICPS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首先要问大家,发生什么事了?

首先问问题是什么,发生什么事了,出现什么状况了?这个说,我不想他要我的玩具,我不给他,这是我的。那个女孩说,我想要他的玩具,特别想玩。第一步,搞清楚问题。

第二步,要问双方感受如何。

那你们俩现在有什么感受?你别忘了,前面我们学过,要去体会别人感受。现在你们俩是什么感受?我不高兴。那你呢?我也不高兴。两个人都不高兴。

第三步,咱们今天在一块儿玩是为了高兴,咱们要开开心心地在一块儿玩,那么谁有办法能够让大家高兴起来?看看谁有办法能让大家高兴起来,鼓励大家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长随时随地要调动孩子玩游戏,因为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游戏,所以当你说比一比,咱们来玩个游戏,看谁能够让大家今天下午开心,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因为游戏来了。

如果双方提出了想法,好,我帮你们写下来,咱们拿张纸,你认真一点,拿张纸,然后帮他写下来。Mike,你说的方法是什么?Jennifer,你说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写下来。

如果这一招试了,不管用,还是不行,还不高兴,还有别的办法吗?咱们再试这个,画一条线,左边是Mike的方法,右边是Jennifer的方法,然后一个一个都写下来,这就是在帮他们练习解决问题。

等到Mike说:“那我这个可以给她玩,但条件是她不能带走。”然后Jennifer说:“我玩,我不带走,我还可以把我的这个小玩具给他玩。”可以,来试试看。这时候问,现在你们俩感受怎么样,开心了吗?我挺开心的。你呢?我也挺开心的。

最后一步说,孩子们,知道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叫什么吗?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就叫作分享。这时候你发现孩子们学会什么叫分享了吗?这才真正学会了什么叫分享,因为是他们做到的,而且他们感受到了分享以后所带来的快乐。

这个就是ICPS,就是你要通过辅导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我为什么用这样两个词?这是我们在给成年人讲领导力的课程当中最常用的两个模块。我们成年人领导别人的时候,也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指令的方法,说你给我去做什么,你怎么怎么做,这是指令的方法。还有一种是辅导的方法。辅导的方法就是问,你的目标是什么?那么现状怎么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有哪些方法?那么做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预测一下,很好,那你就去做,这个叫辅导的方法。

如果你要参考这部分成年人的方法,看一本书,叫《高绩效教练》。我们读书会里边也有这本书,这是非常经典的一本书。

你会发现,对待大人的这种辅导的方法和对待孩子的ICPS的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第一步,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第二步,问他们的感受是什么。第三步,怎么办。第四步,写出来。如果不管用,有什么新的办法。

最后告诉他们这个方法就叫作什么。这也就是我们在领导力里边讲的二级反馈,就在对方做对了事以后,快速给他反馈,说这件事做得对,因为这个就叫作什么。这样,孩子在每一次处理完问题之后,都会拥有成就感。

他会觉得,我又学会了一件事,我今天又学会了分享,我今天又学会了原谅,我今天又学会了鼓舞和号召等等。你会帮助他学会用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个就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主题——解决问题的步骤。

那怎么能够帮助孩子更多地练习这些事情呢?这里边有一个具体的办法。

第一个就是角色扮演的游戏。什么叫角色扮演的游戏呢?比如白天我们在家里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没有解决好,甚至打了一架,然后很不愉快,都没关系,因为孩子嘛,你不要指望他每次都处理得很好。

晚上你跟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可以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你说:“来,咱们今天把白天你和Mike打架的那件事再演一遍,好吗?然后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好吗?你演Mike,我演你,或者你挑一个角色,我演Mike,你演你自己,好吗?来,咱们来做游戏。”然后通过这个游戏,不断帮助孩子尝试,那如果我这样做了,效果会怎么样;如果那样做,效果会怎么样。

我们很多家长不会跟孩子玩,在家里边要么陪孩子看电视,要么读书、讲故事。你应该跟他玩起来,玩话剧,你们俩开始表演。这时候能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甚至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编剧,而且还能够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要过多地评判孩子,不要过多地说你这样做对或者不对,就是呈现出来就好了。然后说,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你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的话,还有别的方法吗?那么咱们可以再试试看。这是第一个方法,就是跟孩子玩游戏。这个我想你们很多人应该立刻记下来,就可以去做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玩偶游戏。因为孩子们对手偶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家里可以买上两个手偶,或者一个手偶,都可以,然后通过这个手偶,作为第三方来跟孩子对话,也可以做角色扮演,然后尝试着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现在我们的规矩是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为什么。这就是用手偶的方法来解决的,叫玩偶游戏。

然后还有一种就叫作“找办法”游戏。什么叫“找办法”游戏呢?就是一个事发生了,这事很难,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那么怎么办呢?来,我们来玩个“找办法”游戏,甚至多个孩子也可以,好几个孩子一块儿都可以。

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有办法吗?有一个办法,写出一个办法来,然后这个事的结果会怎么怎么样。然后你有办法吗?把你的办法写在右边。当你发现几个孩子开始竞争了,这些孩子们在不断地涌现出很多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办法一个一个列在纸上。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经常强调拿一张纸出来,然后开始写吗?当家长特别认真地拿一张纸出来,拿笔准备写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特别受到尊重,他会觉得这是挺认真的,然后我爸我妈对我这事特别认真,所以他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我在家里边跟我儿子玩的时候,要是拿一张纸开始记一个东西,他就会觉得特别认真,而且每次我记,他都趴过来看,他都看那个东西记得对不对。所以这是一种仪式感的东西,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所以这三个方法,一个是角色扮演,一个是玩偶游戏,一个是找办法的游戏,都能够训练孩子去做ICPS,训练孩子去做I Can Problem Solve。

如果孩子想了一些办法,不对,你会觉得他这个方法太鲁莽,太简单粗暴,或者怎么样,会造成伤害等等,这时候你要学会另外一件事,就是教会孩子考虑后果。怎么样能够教会孩子考虑后果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用“之前”和“之后”来造句。在你动手打Michael之前,你们是什么什么状态,然后在你动手打了Michael之后,会怎么怎么样,用之前和之后来造句,这是一个方法。

还有就是跟孩子玩故事接龙的游戏。咱们来玩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你跟Michael打架了,然后Michael很生气,追着你在教室里边打,这时候把你打疼了,你也很生气。那么下来轮到你了,该你了。然后这个小孩就开始讲,下来我就踢了他一脚,我拿铅笔盒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

那么然后呢?然后就不断地往下去讲后面的故事,可能会编得很离谱,可能会编得哈哈笑,可能会编得连龙都出来了或者怎么样,都没关系,你在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帮助孩子考虑“那么接下来呢”“那么后来呢”。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去考虑后来的事,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那种责任感就会出现了。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比如我要教嘟嘟少打游戏这件事,这个对很多家庭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从来没有从他手上抢过手机,我从来没有说,不给你,拿过来,他也不需要到我这儿说,爸爸求求你,让我玩一下吧,我们家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交换,说我如果什么干得好,你让我玩两局游戏。我觉得这是特别糟糕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会让孩子的责任感丧失。

那天我在一个国庆节旅游景点,看到两个小胖子玩得很开心。这时候他妈妈就喊,过来照相,让两个小胖子过来照相。然后那两个小胖子就说,我们可以跟你照相,但是照完相之后要让我们玩iPad。然后那个妈妈就很生气,说不让你照相了,也不让你玩iPad。那个小胖子说,不照就不照,然后就走掉了。连照个相这种事都被孩子拿来要挟说,我配合你照相,你就要让我玩iPad,这孩子的主动性就已经被彻底破坏掉了。

所以怎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整天玩游戏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呢?你要帮他去设想后果。所以我就跟他说:“嘟嘟,你知道爸爸为什么担心你玩游戏这件事吗?你觉得使劲玩游戏会有什么后果?”让他自己想。他说:“眼睛会坏。”我说:“那你希望自己上小学就戴个眼镜吗?”他说:“我不希望,我不戴眼镜。”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后果。我说:“除了这个之外,还会有别的后果吗?你觉得一个人整天玩游戏,还会有什么后果呢?”他说:“还有后果就是学习成绩很差吧。”

我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后果。你想不想知道爸爸担心的后果是什么?”你要调动他的想法,让他参与进来讨论,你想不想知道爸爸担心的是什么?他说:“我想知道。”我说:“爸爸担心的就是你会成瘾。一个人一旦玩一个东西玩成瘾了,他就很难自我控制了。那时候他的自控力没有了,这个人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他会被游戏控制,而不是他自己能做什么事就能做什么事,他会失去自控力。”

从此以后,他打游戏也好,看电视也好,都会考虑到眼睛、自控力的问题。甚至那天是谁不让他玩游戏,我儿子甚至还跟我们家阿姨说,我是有自控力的好不好?然后就玩玩,这就交回来。所以让孩子自己去了解这件事的后果会怎么样,他会调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更多地去信任孩子,而不是不断地去评判,不断地去管束,不断地去批评。而且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足够的奖励,不是要给他物质的奖励,一定要给他足够的正面反馈,去肯定他。

物质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被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千万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孩子。你只要表现好,妈妈就给你玩三局游戏,你只要表现好,妈妈就带你去旅游,这种方法都只会跟孩子形成交换的关系,千万不要这样做。

他表现得好,你就要告诉他,你今天表现得好,因为你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因为你表现出了坚持,因为你表现出了自律,这时候这个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去坚持这件正确的事,而不是拿这个正确的事去换两局游戏。

各位理解这个区别了吗?不要用物质的奖励去引导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做对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ICPS的核心精髓之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