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遗传基因中,都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宝宝生下来,就拥有此能力,但是这种本能必须在婴幼儿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中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高度健全地发展。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人类从婴幼儿时代到老年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感觉统合的过程。如果大脑对身体感觉器官输入信息的统合能力不足,身体感官与大脑的学习便会协调不佳,造成混乱,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感觉统合
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理论
理论提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yresA.J)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
理论研究1970 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 1972 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 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
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
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高智商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
感觉统合术语广泛的应用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
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但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
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1、生物学因素:产妇妊娠不良(疾病或药物影响、生活不规律、大龄产妇);剖腹产出生导致多个感觉发育不足;儿童发育不良(脑发育异常、代谢异常)等。
2、家庭教育因素:父母陪伴少孩子缺乏抚摸,触觉发育不足;家庭包办替代过多,孩子缺乏身体发育锻炼的机会;没学会爬就开始走路,或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容易前庭平衡失调及头部支撑力不足;父母太忙碌,游戏互动少而造成幼儿感官刺激不足等。
3、社会因素:都市化小家庭导致孩子活动范围变小,和邻居、同龄玩伴接触机会更少;科技高速发展诱惑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孩子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4、感觉统合不足的影响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打扰着老师和家长。
表现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等。他们往往喜欢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或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有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表现。
视觉感不良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或者写字时偏旁部首常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
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
针对训练
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大脑功能训练,会运用一些专门的器械,要求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完成协调性的动作。如平衡能力训练,让孩子通过秋千、平衡木、平衡台、翻滚练习、蹦床、旋转圆筒等项目,训练大脑的前庭平衡功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训练孩子的触觉、本体感、手眼协调性等能力,提高孩子的动作反应速度,稳定其情绪,增强勇气和自信心。
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现在,爸爸妈妈对“感统”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家中宝宝上过美吉姆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发现,感统训练的很多项内容都与美吉姆欢动课的部分环节相吻合呢!美吉姆正是通过这样科学、有趣的课程,促进宝宝体能、认知、社交、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