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院子里,两个男孩——战战和悠悠在追逐玩耍。他们在争过荡桥时发生问题,争执了起来,情绪升级继而引发了冲突。在一旁等待孩子的妈妈们急忙冲过去,分别拉开了自己的孩子,战战的父亲站在原地继续等待。
妈妈们各自怀抱着自己的孩子,并倾听、安抚孩子的情绪。不久,俩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解决问题。因为距离较远,我没有听清楚妈妈们是如何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待我走近时,俩孩子各执一词地争论了起来。
于是我介入,问道:“需要帮助吗?我是幼儿园的老师。”
妈妈们立即将孩子交给我。我一手牵着一个孩子,问:“你们现在愿意解决问题吗?准备好了吗?”
俩孩子看着我,悠悠眼中有丝戒备和疑惑,战战在片刻的恍神之后眼中是一份了然。当天下午我去他们班听过课,他见过我,知道我是老师。
“我是李老师,我来帮你们解决问题,好吗?”看到孩子的反应,我立刻做自我介绍并再次提出要帮助他俩。
战战看看我,点点头同意了。悠悠犹豫片刻后,发现战战同意了,他也点头同意。
于是我开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让他们分别描述事情经过、核实之后,我问:“这件事需要怎么解决?”
他们分别表示需要“道歉”,接着就谁先道歉的问题又有了歧义。
忽然,战战说:“我现在不想解决了!”
听到战战的话,悠悠气呼呼地说:“现在我也不想解决了!”
我再次确认之后,说:“好吧,你们可以选择等一会儿再解决。”当我说完这句话后,战战如释重负地立即跑开玩去了,悠悠则再次扑入妈妈的怀中寻求安慰。
跑开的战战一边玩,一边留意我的反应,我回应他一个微笑,并扬声告诉他,等他调整一会儿再解决问题。
战战妈妈有些无措,我笑着告诉她:“可能战战对我还不熟悉,而且孩子面对问题也需要一些时间,待会儿妈妈可以试着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在妈妈怀中调整好情绪的悠悠也再次加入了追逐的游戏。两位妈妈都有些释然了。
· 愤怒的爸爸、尴尬的妈妈,还有木然的孩子 ·
在孩子们追逐的过程中,战战会有意无意地在我身边经过。每一次经过,我都对他笑笑。慢慢地,他开始能与我对视了。
就在这时,在不远处等待着的战战爸爸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语气不耐烦地对战战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战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完,再等等。”战战妈妈回应道。
战战爸爸紧蹙着眉头,对还在奔跑游戏的战战大声喊道:“快去解决问题,你还想不想去了?不去就算了!”战战停了下来,步履犹疑地向妈妈走去。
妈妈问他:“现在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战战沉默。
不远处的爸爸厉声说道:“多大点事,快,走了!”
看到儿子默不作声,爸爸的愤怒终于喷射而出,但仅有的一些理智没有让爸爸在幼儿园大发雷霆,而是选择转身而去。
一脸尴尬的战战妈妈拉过儿子的手,无措地对悠悠妈妈说:“今天有点事,这事明天再解决。”
同样尴尬的悠悠妈妈忙说:“好!”
战战一脸木然,身体有些僵硬。妈妈牵着他的手离开的那一刻,他并不情愿、还压抑着一股恼怒。
· 孩子被情绪吞没 ·
此刻战战的内在到底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战战的情绪在得到妈妈的倾听后,正在梳理、调整,积蓄能量面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忽然间收到了爸爸的不耐和愤怒。孩子原有的情绪还没有疏通,同一时间他又接受了来自爸爸的不耐烦和愤怒,来自妈妈的尴尬、无措抑或无助,还有他自己的紧张,这样的三股情绪能量叠加在一起,进入了孩子的身体,孩子完全被这巨大的能量吞没了,他内在的情绪通道也在刹那间封闭了。这就是一个情绪暴力的现场。
孩子置身于这样交织的情绪能量之中,如果没有及时地剥离,久而久之这些交织的情绪就成为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随着孩子的长大,过去的事件渐渐模糊了,但在相似的场景下,相似的情绪依旧会升腾起来,他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此刻的情绪?哪些是过往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情绪?他会再次感受到愤怒、尴尬、无措、紧张。
长此以往,这些情绪就留在孩子的身体里,随着孩子长大,只要遇到类似的事件、场景,束缚在他身体内的这些情绪就会跳出来与外在的相似情绪应和,这就是情绪共生。它们是不容易被人控制的,它们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喂养”,逐渐变得强大,因此人时时会成为“情绪”的仆人,为它所驱使。
· 避免情绪吞没的两步练习 ·
如何避免情绪对孩子造成伤害?成人唯有保持“觉知”,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自己与情绪相处。如何相处?
第一步:情绪来临时,去练习意识到它,看到它,看到接下来自己所有的语言和行为都将以情绪的方式冲出来,看到情绪正在吞没自己,也试图吞没环境中的他人,情绪暴力即将发生。这是“觉知”。
第二步:觉知到,然后学习对它“叫停”。对自己的情绪叫停,是一种成人的自我负责。你可以跟自己做一个约定,约定一个需要“叫停”的信号。比如我的同事跟自己的约定是:当看到孩子面对自己时头低下去了,就对着空气发出一声轻轻的“啪”,提醒自己停止宣泄情绪的一切语言和行为。这是她“叫停”的方式。这种能力同样可以透过练习去慢慢掌握。
叫停,给了你和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情绪流走,让智慧重新回来,也让你有机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再去陪伴自己的情绪。“觉知”和“叫停”不仅仅建立起了一个界限,保护了孩子不受侵害,也给予了孩子一个积极的情绪管理的示范。最重要的是,作为成人自己,会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情绪成长的空间。
如果不慎“情绪”已然出来“为所欲为”了,这也是我们常见的,那么诚实地面对它,有勇气将真相告知孩子:刚才爸爸的情绪失控了,伤害到了你,不是你的错,是爸爸没有管理自己的情绪。
拥抱自己的情绪,跟自己和解,既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情绪负责,也不要陷入内疚而试图补偿,就是简单地、确定地为自己负起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