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49阅读
  • 0回复

儿童的 5大天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肖雅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7-18


儿童的 5大天赋


1、整体的海绵式吸收能力
        
科学家最近提出的脑神经链接理论指出,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约140亿个,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多不少,(老天爷还是蛮公平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有的很笨呢?原来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彼此几乎是孤立的,这时受到外界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信息,就会刺激它生出很多很多突触,就像树一样长枝开杈,突触互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网络构建越密集,这个人反应就会越聪明。
    良好的外在信息刺激需要四个条件:
一要及时——脑神经发育是有其时间段的,错过这段时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0~3岁已经完成60%3~6岁完成20%6~13岁完成10%13~18岁完成最后10%。可见6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占到80%,古人讲“七岁看到老”还真有道理!如果错过了13岁就很难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了,到了18岁已经完全定型了。所以及早进行信息刺激神经发育,正是给孩子配置大脑硬件,由此可见早期教育之重要!
二要丰富——信息数量越多,神经元突触产生越丰富。
三要优质——信息质量越好,神经元突触链接越恰当。
四要反复——刺激次数越多,神经元突触链接越牢固。
因此给幼儿反复听经典音乐,看经典名画,会使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获得最佳刺激,看名画、听名曲长大的孩子肯定聪明,而读诵经典著作,又兼具两种刺激,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不同的丰富的图案,不同汉字的发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样就会给他一个最优质的外在信息刺激环境,所以读经典开发智力,有它的科学道理所在!如果利用现代声响设备不间断全天播放经典光盘,让孩子耳濡目染这些经典,幼儿凭着这种整体的海绵式吸收能力就会自然轻松学会。幼儿这种海绵式的整体应该是其最为强大最为特殊也最为惊奇的学习能力,而孩子这种能力正在被极大地浪费着空闲着荒废着,这是最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实在令人痛心!

2、强大的记忆和资料储存能力
        
说到记忆能力,通常会令人产生三个方面的误解:一是抱有理解力和记忆力是对立的心态;二是主张凡记忆应该先求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再去背诵;三是认为小孩头脑记那么多东西,担心会累坏脑筋。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儿童用脑的方式和思维特点: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脑,各有分工,也各有专长。如图所示,显然儿童脑是以右脑占优势的,而成人的脑则是以左脑优先。在记忆方式左右脑也各不相同,左脑用理解性记忆,右脑则是机械性记忆。可见大人用理解性记忆,而儿童拿手的是机械性记忆,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经理解这一步骤,只需大量反复,就能把东西装进头脑。儿童读诵经典过程里,强要求他先去理解,这完完全全是用成人的学习记忆方法去要求儿童,这根本就是不合儿童情理的无理要求!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考虑儿童与成人用脑的不同特点,不能过多过分过高要求儿童理解,否则就是强人所难,强儿童所难。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从小背下数十百万字的经典名篇,这相当于一个容量庞大的数据库,所以才有他们立业安身的智慧和才华。记忆力与理解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人脑正如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输入,怎么可能有输出呢?
可见右脑是个高效率的脑,儿童用右脑学习时,是无意识或潜意识起作用,心理没有压力,处于忘我轻松状态,用左脑学习的话,就是意识起作用,思维高度紧张,也容易疲劳。天才人物无一例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习工作起来完全忘我投入,这正是右脑发达的标志,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在经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孩子读经典进入状态后,非常投入愉悦,真的是不亦悦乎,简直如长江大河一般滔滔不停,如果中途暂停,他们还会感觉没读够。事实雄辩地说明:大量反复诵读恰恰是开发右脑最具效力、也是最为经济的方法。


3、维妙维肖的模仿能力
        
据说训练黄莺有一个高明的方法,就是把一只鸣叫好听的成莺放在小莺的笼子附近,小莺自然就学会了婉转地鸣叫。不但动物靠模仿来学习,人类亦然。狼孩以及其他类似的猪孩、豹孩、熊孩的故事,说明人类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通过模仿学习他们会很快适应生存下来。人是自然之子,儿童通过一段社会模仿期,才会从一个自然人步入社会人。初生小生命对天地万物的新鲜感,促使其掩饰不住内心好奇与求知欲望,他要很快消除与周围外在环境的孤立,适应并融入这个完全陌生的新世界,这就需要时刻学习,而幼儿本能学习的方式就是靠模仿。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也是遵循才能递减法则的,越小的时候越发达越强大。而成人已经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言行举止,不善于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更不愿意亦步亦趋去模仿他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经大大减弱了。学习从模仿开始。幼儿善于模仿,周围的一切都是模仿的对象。所以越小的孩子越受教,越好带,这个时候,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言行规范,正是最可塑的年龄。父母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老师的举止言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好的一面,他会模仿,不好的一面也会模仿。


4、不厌其烦的反复能力
        
当过父母和幼儿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给小孩讲一个故事,今天讲,孩子听得高兴,明天讲,后天讲,他还听得津津有味,这说明儿童不怕反复,喜欢重复,他对熟悉的东西亲切;而成人对反复出现的熟悉的事物就会有厌烦感。反复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克服遗忘的秘诀就是反复。经典学习需要达到一定遍数,才能完全记住。经典的学习更是需要及时大量的反复。儿童会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读越快,越读越乐。


5、高度的直觉力和深度的领悟能力
        
地震来临之前,狗、鸡、蛇等动物能直接觉察到,直觉力是不需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正确结果。通常女人的直觉力比男人强,儿童的直觉力比成人高。直觉力存在于右脑的深层。左脑可以用语言传递信息,实际上信息传递还可通过气味、符号、想象和波动的方式,这就是高度的心灵感应能力——直觉力。既然如此,那什么才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呢?最高的理解境界应该是心领神会,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领悟。“悟”是个会意字,“心”和“吾”,告诉我们领悟用的是我之心也,靠别人的翻译解释,那是别人的答案,而“悟”是自己找到的答案,自己体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如古人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以说,浅显的文字表面讲析不是真正的理解,经典不像数学科目说一不二,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经典内涵深刻,贵在体味无穷,慢慢涵养。就像一首好诗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经无定解。
        很多读经典的小孩,老师根本没有给他讲书里的内容意思,但在生活中他能非常恰当引用,正是领悟能力的体现。一个8岁小孩读弟子规后,有一次爸爸带他在街上走,前面发生了车祸,很多人在围观,爸爸拉住孩子的手从旁边赶紧绕开,这个小孩突然说:“爸爸,是不是‘斗闹场’应该‘绝勿近’呀?”爸爸说:“很对!”又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呀?”“因为这些大人小的时候没读过弟子规,所以他们不懂!”小孩子理解事物,不需要解释,他是能在生活情境中自然领悟出来的。
        
领悟能力人人都有,但是它潜伏在我们头脑深处,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和创新大师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经典是原创大师的体悟之言,儿童心灵恰恰是最具有原创性的,所以说,领悟是儿童的理解方式,儿童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用成人的理解方式去勉强要求孩子,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呀!

        
我们人类心灵有两个面向:一个是思考,一个是领悟。这两个面向都有好好开发,都要按照合理的方法来学。

        
思考主要动用的是左脑,是线性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数理化等知识类科目,自然需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同时我们的教学心态应该宽容,孩子什么时候能懂才在什么时候教(不能提前教,提前教的话,老师学生很累,事倍而功半),孩子懂了再往下教,教了还不懂也没关系,不必紧张,因为理解能力以后还能增长,以后再学还能学会,而且以后再学更容易学,这是合乎人性。
        
领悟需要用我们的右脑,是系统整体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人文艺术类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方法,就不能再按照从简到难的原则了,应该是由高到低,耳濡目染的方法才能学出真正的效果,最高的人文艺术教材就是经典,这些经典应该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就教,教多了自然会懂。正如老牛吃草先囫囵吞下,然后再反刍倒嚼。这是顺乎自然。


儿童的五大天赋,正是学习经典所需要所相应的能力,孩子是最适合学习经典的年龄。经典之作,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美术,都是人性中真善美的集结,而人之初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趋向于光明、纯净、善意的,应该说,经典最易契合孩子的心灵,经典的内涵与孩子的内心正是相应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