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60阅读
  • 0回复

​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从父母的8次退出开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芳源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9


好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主动成长;坏父母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父母与孩子再亲密,也不能代替孩子去过他的人生。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关键节点上,及时退出孩子的生活。
三岁退出餐桌
前两天,朋友跟我吐槽,说自家孩子上幼儿园后,回来老是喊饿。
她正在气头上的时候,接到了老师的电话。
老师说:“你家孩子吃饭时非吵着看手机,要不就老东跑西跑的,抓都抓不住。”
朋友这才想起,这场景在家中早已上演了无数遍。
因为怕孩子吃不饱,她会一边放着动画片一边喂饭,或者在孩子玩耍时,趁机给他塞上几口。
在家里尚有人能惯着他,但幼儿园孩子多,老师顾不上,孩子就饿肚子了。
有育儿专家建议,孩子在1岁时,可以手抓东西吃,2岁开始锻炼用勺子,三岁时家长就可以退出餐桌了。
家长适时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五岁退出卧室
有心理学家证明:5-6岁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时机。
因为5岁孩子心智已经相对成熟,也具备了独立意识。
这个时候应该退出孩子的卧室,让他独自入睡。
睡前可以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让孩子在爱意的包裹中入眠。
孩子若是抗拒,家长要温柔坚定、循序渐进地执行。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你需要就可以随时找到我们。
不要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独立得更快。
六岁退出浴室
从儿童发展规律来说,三岁左右的孩子,性别意识就开始萌芽,到7岁时发育成熟。
6岁以后,父母就不适合再帮孩子洗澡或是共浴。
退出浴室,让孩子独立洗澡,是让孩子正确分辨性别,明确身体的界限。
6岁,父母要有意识避开孩子洗澡,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私密部位。
父母及时退出浴室,是教孩子什么是底线、什么是隐私。
让孩子具备足够的安全常识,才能帮他们规避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伤害。
八岁退出隐私空间
前两天朋友跟我说,自己八岁的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把门关上,不知道在里面捣鼓什么。
我反而笑着恭喜他,说你的孩子真正开始长大了。
英国心理学家认为,从婴儿时期,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隐私,它是发展孩子独立人格的关键因素。
尤其到了孩子八岁时,他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想被打扰。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思考、或玩耍。觉得挫败时,也需要一个空间去缝合伤口,抚平情绪。
单独隔开的一个小世界,是他们内心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来源。
所以,孩子八岁以后,未经允许,请不要擅自进入他的小世界。
你给孩子空间,孩子就会还你信任。
有点距离,有点隐私的亲密关系,反而更牢固。
12岁适当退出厨房
有段话说得很好:

“孩子五岁不会系鞋带,你帮他系了;孩子十二岁不会做饭,你帮他做了,那他此后的人生,也就只能跟你过了。”
只有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随年龄一起增长,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十二岁之后,请适当退出厨房。
让孩子学着洗菜、切菜,煮饭洗碗。
看似繁琐的劳动,能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也能让他在身体力行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十三岁退出家务
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22岁男生,因为父母离异,全家人都对他众星捧月,从不舍得让他做半点家务。
后来他出国留学,2年时间就花光了200万,最后却连毕业证都无法拿到。
回国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戏,连吃饭都要奶奶喂。
已经成年的男孩,依旧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家人的照顾,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其实,做家务不仅仅是“干活”这么简单,做家务的过程中,手指会做一些复杂、精细的动作,这会促进大脑的血流量增大,让孩子的思维更敏捷。
同时,做家务会让孩子学会责任和分担,变得有责任感。
无微不至地照顾,是害不是爱,有远见的家长,都舍得“用”孩子。
十八岁退出选择
美国畅销书作家姆辛曾说:

“父母首先要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学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自己做决定。”
她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
小时候,孩子穿什么,买什么玩具,她不会干涉;长大后,孩子的学习计划,人生选择,她也是只提供意见。
因为妈妈的尊重,三个孩子都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来相继考入名校,成就了一番事业。
好的父母,应该成为一个容器,给孩子支持与接纳,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网络上曾有位母亲,给自己新婚的儿子写信说,“结婚之后,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
信中,她提到这么一个故事。
儿子12岁时,全家人一起去内蒙古旅游。
孩子兴奋地想去摸小羊的头,却被护犊的羊妈妈撞翻。
妈妈说:“曾经我们也像小羊和羊妈妈那么亲密。但你不知道的是,小羊长大后,羊妈妈就会离开小羊,这样它才能学会独立觅食,在游牧民族的迁徙中存活下来。”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不捆绑,不控制,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即便再不舍得,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千山万水不必相送”的大人,离你去远行。
而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在每个他需要独立的节点,体面地退出。
就如有位作家所言,父母与孩子是一场目送,你远远看着他消失在小路尽头,告诉自己,不必追。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