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11阅读
  • 0回复

孩子不会自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邹春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2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期盼:等TA大一点会干嘛干嘛了,就好办多了。比如,当你那抓握能力越来越娴熟、对周遭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心的娃把家里所能触及的所有小物件都翻出来用嘴尝个遍再胡乱丢一地时,你会想:等大一点,会“放”这个动作时,就可以学着和我一起收拾玩具了。
      比如,当你那翻身和爬都溜得不行的娃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不要被你逮着穿衣服的时候,你会想:等大一点会自己抻胳膊抻腿时,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我们会发现,即便娃如约长大了,即便娃如约获得了各项能力的发展,最终还是我们在帮TA收拾玩具、帮TA穿衣服、帮TA把饭喂到嘴里……
      于是,忍无可忍的我们开始呵斥孩子,命令TA“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威胁他们,下达“你不这样做,就别想怎样怎样”的警告。可效果呢?微乎其微。只要爹妈不发火,孩子决不会着手料理力所能及的个人事务;就算他们终于在爹妈的怒火下行动起来,也是磨磨蹭蹭、十万个不愿意,看得教人更加窝火。更糟糕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我们最后实在看不下去,又替孩子动起了手——啊哦,如此循环往复,啥时是个头?
物质激励能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自理,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所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根本不在于培养TA的自理技能,而在于激发“动力”,即愿意、乐意去自理。有家长会说:“这还不简单。有钱能使鬼推磨,物质激励走一波。”但你知道吗,物质激励反而会削减孩子自理的内在动力——你越物质激励孩子,TA日后越不可能自觉承担起自我整理的工作。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大咖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开展了一项实验,探究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于人行为表现的差异。实验中,Deci和Ryan将大学生分成A、B两组。两组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一项名为“索马立方”的益智游戏。同时,两间教室里都放置了一摞杂志。实验一开始,Deci和Ryan让学生们破解“索马立方”。A组的学生每破解一次,便能够获得一笔奖金;而B组中破解谜题的学生没有获得任何奖励。一段时间后,Deci和Ryan告知学生们实验结束。他俩走出教室,对室内的学生暗中进行观察。Deci和Ryan发现,当他俩离开教室后,相较于没有物质激励的B组学生,有物质激励的A组学生中有更多人放下了手中的“索马立方”,跑去翻阅放置在一旁的杂志。而B组的学生中有更多的人选择继续破解谜题。
       这个实验传递的信息非常明了:当一个人被外在奖赏(如金钱、奖牌、礼物)激励而从事一件事儿的时候,如果外在奖赏消失或者不再使这个人感到满足,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此撒手不干。同理,如果我们用物质激励孩子承担自我整理的事务,我们会发现,时间越久,我们需要付出得越多,才能满足孩子愈发膨胀的胃口,才能成功地“肯请”孩子“勉为其难”地自理。
       因此,要让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愿意自理,需要我们调动TA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从自我整理这件事儿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可咋办呢?毕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实在是太爽了。




这样的孩子爱自理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者Mary Parpal和Eleanor Maccoby发现:游戏中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极大地影响游戏结束后孩子是否愿意自主收拾玩具。
实验中,两位学者针对3-4岁的儿童分别设计了“儿童主导式”与“成人主导式”两种亲子游戏互动模式。
模式一:儿童主导式
在“儿童主导式”模式中,家长全程让孩子把控游戏的发展方向与规则。游戏中的家长的行为呈现以下特点:1.不问孩子任何问题(“这个积木是什么形状?”)
2.不给孩子任何建议或指令(“你为什么不试试把它换一个方向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小汽车吧!”)3.不否定、批判孩子的游戏方式或内容(“警察不是这样当的!”)
4.常常描述孩子的行为(“你正在搭一个房子。”)5.常常模仿孩子的行为
6.总是听从孩子的建议和指令7.常常表达与孩子共同游戏的喜悦之情(“这个游戏真好玩!”)
模式二:成人主导式
在“成人主导式”模式中,家长在游戏中替代孩子成为了主导者。相较于“儿童主导式”模式中的家长,“成人主导式”模式中的家长:
1.总是问问题2.总是给孩子提建议或指令
3.总是否定、批判孩子的游戏方式或内容4.偶尔描述与模仿孩子行为
5.偶尔表达共同游戏的积极情绪       游戏持续15分钟后,家长需要请孩子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在整理过程中,家长不可以通过“哄”或“恐吓”促使孩子遵守指令。大家猜一猜,哪一种游戏互动模式下的孩子会愿意收拾玩具呢?
       数据分析显示:“儿童主导式”模式下的孩子显著地表现出了积极的整理行为,而“成人主导式”模式下孩子明显不愿意自己收拾玩具。
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在没有外在奖赏的前提下不愿意收拾玩具,用前文的话来说,就是“缺乏内在动力”。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指出当一件事情能够同时满足人的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时,人就会有充分的内在动力做这件事情。


通联详情:
引领右脑潜能开发连锁机构总部(中国•郑州)
中国右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中国全脑开发网www.chinaquannao.com
统一电话:400-0371-282
企业 Q Q:400-0371-28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