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那么,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相处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1.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分享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的教育理念在更新,他们知道“打骂”教育是错误的。于是,打骂少了,说教多了。说教是指家长带着强烈、明确的目标,对孩子的言行进行教育,希望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样子。长期说教,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情绪陷阱,一旦家长开始讲话,就可能激发孩子不愉快的被说教的体验,因此孩子会特别排斥、拒绝。分享则是指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融洽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体验,不强迫对方接受
2.少一些愧疚补偿,多一些高质量陪伴
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很多家长就想通过其他方式补偿,如用玩具弥补毁约,用零食增进亲子关系等。长此以往,孩子会利用家长的愧疚心理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因此,家长与其用愧疚补偿取得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如将每次陪伴变为高质量的陪伴
3.少一些包办替代,多一些尝试机会
在社交过程中,有些孩子表现得畏缩、固执而自我,这往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家长的包办替代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相对于共性的不可控因素,改变亲子教养方式,减少包办替代,多给孩子一些亲身体验和尝试的机会,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人格的重要方式。
4.少一些独享,多一些分享
孩子作为家庭的焦点,常常有独享的特权。太多的独享会让孩子觉得被偏爱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因此,在亲子相处过程中,除了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还要让他感受到共享、分享的快乐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