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8阅读
  • 0回复

用肌肤之亲拉进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静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27
触觉对抑制肌肉紧张、惊觉度、触觉防御、触觉识别、情绪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孩子出生过程中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以及出生后吃奶、穿衣、吹风、洗澡等都不断为触觉提供丰富的刺激,促进个体的正常发展。

01肌肤之亲

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亲近的需要。亲爱亲爱,有肌肤之亲才能感受到爱。
如今城市寄宿制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都缺少这种肌肤之亲。
触觉有着用来表示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这一神奇而崇高的作用,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

如果你将一只友爱温暖的手搭在处于困境的孩子肩上,可以使他振奋,给他以勇气;
如果搭在处于紧张和焦虑不安的孩子肩上,可以使他肩部的肌肉放松而感到轻松;
当亲子之间满怀热情拥抱、握手、击掌时,彼此会觉得更亲切;
当孩子哭泣时,为其擦去眼泪,会令人感到无比安慰。
当一个孩子因受到惊吓而畏怯、恐惧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抱起来,紧紧地拥抱着他,并且亲切地亲吻他的面孔,孩子便会意识到人们在保护他。

02没有触觉

“没有触觉”的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肉体和感情系统的需要。
转型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们对自身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日趋重视——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使得家庭成员的亲密性日益疏远,家庭人际空间在不断扩大。
大人努力工作、孩子专心学习的需要与人们享受生活的愿望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较量。
为生活和竞争所迫,工作和学习正蚕食家庭的私人空间和家人享受亲情的时间,家庭亲情时间在不断缩短。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社会转型期,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或城镇的“熟人社会”,一头扎进大中城市的“陌生人丛林”,熟人社会的监督和家族监管的呵护日益淡漠,家庭正远离家族呵护。
各种交友平台和短视频软件打破了“暂时与世隔绝”“清静安逸的世外桃源”“家人享受亲情交流的地方”等家的属性,家庭的静谧性被打乱。
家务活市场化淡化了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加深了家人间的隔阂、疏远了亲情。
成人忙于生计,孩子忙于学习,子女急切需要的感情呵护被繁忙的生活节奏所吞没,多数情况下子女处在一种冷漠、疏远、缺乏交流的环境中,家庭沟通频率日益减少。
精密度要求迅速提高,按时按点到岗接受一定的制度约束,格式化、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功课、陪伴孩子娱乐等都受到制约,逐渐导致孩子生活上缺人照料、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现象。
家庭间邻里相对封闭,邻里间只有水电气声相通,而人却老死不相往来。
人权意识普及使得谁也不关心谁、干涉谁、搭理谁,大大限制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空间……
汉字“亲”的繁体字右边有个“见”字,看见了才叫亲。
没见面就喊“亲”的是购物网——亲,掏钱吧!
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父子有亲”,父母亲和孩子之间一定是要亲近的,有亲才会有爱。
“亲爱亲爱”,这事儿连蝴蝶都知道——“亲爱的你慢慢飞”,因为飞远了就不再属于你。
可今天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有亲近吗?
有钱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幼儿园、小学,一个星期见一次,有的父母还问星期六、星期天能不能不接。
没钱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扔在老家,一个月甚至一年只能见一次,能“亲”吗?
从小在没有爱中长大,成年后说能给他人以爱、回报社会爱,你会信吗?

03亲爱亲爱

孩子还未出生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一些触觉的训练,例如:遛胎
胎儿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妈妈要注意加强运动,通过走走停、走一走再停,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的训练。
同时,妈妈们一定要坚持顺产,因为在顺产的过程当中,子宫的收缩、的紧裹以及产道的挤压都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孩子出生后,妈妈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如果实在没有母乳,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提供非常丰富的触觉补偿——
在喂奶的过程中,妈妈要有持续的抚触、拍打等动作,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体验到爱。
用软毛刷、干毛巾或丝绸等柔软的布类,轻擦孩子的背、腹、腕、面、手、脚等部位的皮肤。
水中游戏、泥土游戏、抓痒游戏、涂料游戏、吹风机游戏、抓沙、草坪上的裸足游戏,同样能让孩子获得丰富的触觉刺激,感受到轻快和舒适。
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睡。
在睡的过程当中,孩子跟父母有“肌肤之亲”,大人用手拍着、哄着孩子,孩子的手也会抓着大人,这都属于触觉的交流、亲情的交流。
把孩子抱在怀中,孩子跟大人贴着的是一面,大人的手还会从外面环抱住孩子,形成双面的接触。
无论男孩或女孩,在他们出生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准备一个毛绒玩具,让孩子一睁开眼睛就能发现这个毛绒玩具就在他们的床头,就在他们的身边,伸手就能摸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小孩子,晚上睡觉必须揪着妈妈的耳朵,抓着妈妈的一撮头发,或者是摸着妈妈的脸,甚至是抱着妈妈的某个器官才肯睡觉。
还有的孩子非要抱着自己尿得骚臭的小花被或者洗得跟抹布似的小毛巾才睡得着。
这都是因为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没有给他准备几个小的毛绒玩具。
这个毛绒玩具,它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就是孩子的一个依恋的物品、心灵的伴侣。

等到他将来上幼儿园,出现入园焦虑的时候,家长要允许他带着这个毛绒玩具一起上幼儿园,让孩子内心找到一种依靠。


为孩子提供干净自由的活动空间,利用好洗脸、洗澡、梳头的机会,在亲子互动中传递爱。


孩子还有被安抚的需要,当孩子有情绪时,这是最好的引导孩子认识情绪的时候,不要离开孩子让他独自承受,陪伴他,耐心倾听并给予足够的爱——及时安抚


被抚触、触摸的需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肌肤饥渴症”。


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除了饮食饥渴必须得到解决之外,皮肤的饥渴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


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孤儿院的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孩子和没有安全依恋历史的同龄人相比,在相当程度上,会表现出更高的自尊和情感健康程度,更好的自我韧性以及正性的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通常受到老师更加温暖、更加符合他需要的对待。
反过来,那些回避型的、没有形成依恋的孩子,通常被看作是消沉、自大、敌对,更容易引发愤怒。
脊椎动物情绪情感的中枢都在后脖颈到后背这一溜,养过猫狗的人都知道,抓他们的脖颈拎起来,他们会非常的安静,从头到腰顺毛撸,他们会很享受。
人也一样,后背背心是关键部位——脊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背心神经末梢丰富,被抚触会起到镇定、安静的作用。
小儿哭闹,无需呵斥、吓唬,只需将其抱起,在后背背心由上而下轻轻抚触拍打,很快就能安静下来。
同样,青春期前后的孩子,由于荷尔蒙的原因,往往点火就着。
家长和老师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先将其拥抱。遇到所谓的“反抗”不让抱,其实是希望抱得更紧、更多。
手在后背抚触轻拍,先将其安定,择日待其情绪好时再“秋后算账”——
三句话:“宝贝,你那天发脾气吓死妈妈了。”“妈妈胆儿小,以后别那样表达你的情绪”“你可以……”
这么做不是扼杀孩子的个性,而是教会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协助孩子的发展。
家长需要做到:
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糊弄、欺骗孩子;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平庸甚至落后;
一起过有温度的生活,做有感情的人。


孩子有与家长、老师一致的需要,同意他人的观点、相信他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被人接纳,甚至自己的衣着也要模仿大人,让他觉得自己跟大家是一样的、不被排斥,获得一种认同感,这样他才会有一种安全感。
孩子需要成人做榜样,而不是僵硬的权威。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