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冯秀莉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孩子必须有用吗?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415
阅读
0
回复
孩子必须有用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静静
UID:8355
注册时间
2018-06-16
最后登录
2024-10-31
在线时间
59小时
发帖
1011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1015
烩面
1015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论坛版主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27
关键词:
引领右脑
孩子
全脑开发
教育
中国全脑
前两天刷短视频时,突然听到这么两句话: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没有接受过爱的教育。”
“我们接受到的是‘条件教育’‘买卖教育’‘交换教育’。”
不知道大家对这两句话什么感受,我反正觉得自己被击中了。
说这话的博主,自我介绍写着“老编辑”,平常的视频也是给大家推荐书籍。
她说她意识到这一点,是源于最近的一次心理咨询。
她发现自己没办法和任何人建立信任关系,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持悲观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浮于表面的。
心理咨询师又问她如何看待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亲密关系。
博主只给出了四五十分的评价,因为她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不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
她随即举例说,自己前段时间在去杭州的高铁上,遇见了一对祖孙。
孩子吵闹了一路,老人忍无可忍,于是说:“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带你去杭州了!”
孩子安静下来,但没过一会儿就问老人:“那我们现在可以去杭州了吗?”
可能老人是怕孩子又闹起来,就说“不去了”。
如此反复几回,孩子开始大哭,哭一阵停一阵,中间还不停地对老人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博主觉得无法理解:“明明你们此时此刻就在去杭州的高铁上!”
在她看来,“去杭州”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无论孩子表现好坏都会完成的一件事,父母长辈却仍然要把它变成一种威胁奏效以后的条件交换。
而这种条件交换,实在太常见于我们的成长历程了:
“期末拿不到双百,暑假就别想去奶奶家了!”
“一会儿家里来客人,你听话点儿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你再这么闹下去,周末就别想看电视了!”
或许最后父母和孩子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个逻辑链条给孩子的暗示就是:
达成条件才能获得那些TA本来就有权利获得的东西,以及,要达成条件才能被爱。
博主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长大的:
“你要是再丢东西我打死你!”
“你这个成绩让我在单位里抬不起头!”
“你这个样子,我拍下来发在网上曝光你!”
过去这么久仍然历历在目,足可见威胁和恐惧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后遗症。
但博主说,这还不是让她再也没办法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因。
博主读大学时,积攒的情绪问题井喷式爆发,迫不得已退学回老家,结果父母要求她出门时戴头纱,原因是怕被同事邻居看到,推测出女儿退学,而这会让他们“再也不能抬起头做人”。
后来博主的情绪问题发展到频繁产生念头,父母再次接她回家休养,虽然不愁衣食住行,但爸爸却每天对女儿说:“你怎么不死呢?”“你怎么不跳楼呢?”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做自媒体做得颇有成色的她,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于是父母挂在嘴边上的话就变成了:“身体是最重要的!”“少一些工作吧,多去休息休息!”
并且对自己曾经过激的教育行为表示了后悔——这都是博主以前从来没听过的话。
心理咨询师问这种转变给博主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博主说:“我以前只是怀疑爱是有条件的,现在我确凿地相信了。”
工作发展得越来越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这些外在的东西帮助她赢得了家里的尊重,表达看法和建议时也能被接受和采纳了。
但博主不觉得开心:
“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钱,没有一切外在条件的情况下,有人爱我吗?”
“我这个‘人’,有人喜欢吗?”
“没有啊。”
这也是我们说“有条件的爱”不是爱的原因。
在这种更像“投资”的模式里,父母往往会以结果为导向,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高期待往往也伴随着高控制欲,他们不允许孩子行差踏错一步,如果说这是一场投资,那也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投资。
他们一边在外人面前塑造自己“投资成功”“作品完美”,一边对内又要疯狂否定、打击孩子。
父母之所以会对孩子进行“投资型教育”,往往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担忧尚未到来的未来。
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担心孩子无法给自己养老,甚至TA可能无法养活自己,需要啃老。同时还会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带领整个家庭实现阶层跃迁,这本质都是生存焦虑、阶层焦虑。
屈服于社会对“好父母”的评判标准。
这种评判标准往往是粗糙浅薄的,“舍得给孩子报多少钱的课外班”“能连续多久盯着孩子学习”“有没有监督孩子严格执行时间表”……
简单粗暴的条条框框,在“引导”我们把养育孩子这件事程序化、机械化,付出一些不用动脑思考的“辛苦”和“努力”,就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好父母”标签,反而忽略了教育孩子的本质与核心,忽略了对孩子心灵与人格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一些父母会需要在孩子身上“活出自我”。
一方面,他们认为养育小孩是一次“自我修正”的机会,自己成长时的遗憾与执念现在可以统统交由孩子,寄希望于孩子替自己实现;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与孩子共享胜利的果实,却不必品尝失败的痛苦——“是孩子自己不争气”——左右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说了这么多,那“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分享《同窗》一书的两位作者,妈妈林桂枝和女儿杨京京。
母女俩以对话形式共同完成了这本书,在书里聊自己读过的书,并从书里的内容延伸到自我认知、金钱观、两性关系、生死观等几乎囊括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基本命题。
有人形容她们是“传说中的亲子关系”“普通人不敢奢望的美好的母女关系”,该怎么拥有这样的关系呢?
不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
总有歌曲情深款款地唱道“你点亮了我的生命”“是你让我完整”,妈妈林桂枝却说“很扯”,她认为我们应当自己点亮自己的生命,然后大家互相照亮彼此的生命:
“如果你真的关心或者爱一个人,你不要抓住他。”
“如果你爱这个人,就爱这个人好了,别希望从他身上得到一些东西来确认你自己。”
但林桂枝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这个道理的,快节奏、高标准的职场生活让她习惯了紧盯项目、敦促员工,在成为妈妈的初期,她也是这样对待女儿京京的。
但幸好,她愿意和孩子坦诚平等地交流。
母女俩都会把心里最深处的东西讲出来,不遮掩也没有谎言,反而帮助两个人理解彼此,从而站到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同窗》一书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全书都是母女俩的对话,却没有丝毫说教意味和唠叨,也没有一方非要说服另一方的执念。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事,孩子要学习表达,父母要学习倾听。
所以,父母不抗拒个人成长,也很重要。
无论是坚持读书和写作,还是保持与年轻人的对话,林桂枝从不抗拒新鲜事物,不固守自己的认知,甚至抓住机会就给自己“迭代升级”。
林桂枝说:“不仅(女儿)在长大,我也在成长,我觉得成长是一生(的事)。”
林桂枝也不相信“孝道”这件事,她也不觉得父母和儿女之间有“恩情”一说:
“小孩没有被征求同意就来到这个世界,生这个小孩的人是有责任把他养大的。”
“你捡一条狗你都要把它养大,因为它是一个生命。”
“你把孩子养大之后,对他要有无条件的爱。”
女儿京京觉得妈妈很可惜,被家庭耽误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能在职场上辛苦打拼。
林桂枝在旁边说:“也不是很辛苦,我觉得(这个行业的)钱其实很好挣。”
女儿又说:“钱很好挣,可是没有办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林桂枝很坦然:“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很难的。”
你看,一方面父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不用情感绑架孩子,不为了要求儿女回报就着重渲染、刻意夸大,而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因为爱而看见父母的辛劳,体谅父母。
爱不是要出来的,是父母子女间自然流淌出来的。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