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2阅读
  • 0回复

孩子很固执怎么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万林
 

“养儿才知父母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关于养儿的经验,有些可以传家,有些却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困惑。家,本是我们心中最窝心的港湾,却成为伤人的无影刀。亲子关系,原是最温柔的牵绊,却让父母与子女反目。真相可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你认为的痛点,换个角度可能是你的解药。今日周六,宜疏解,献上一篇妙黛老师的旧文,愿你有所收获。“这孩子哪都好,就是太犟了”。
这是朋友穆姐对女儿的评价,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行动上,女儿总是要跟她“犟”个不停。
最近天气转暖,一开春小穆女儿就脱下了绒裤,全靠一条薄薄的秋裤“美丽冻人”。
每天早上出门,穆姐都要跟女儿抗争一顿:
“春捂秋冻懂不懂,将来老了有你的罪受”。“妈,我说不冷我就是不冷,我穿衣自由好嘛”。“什么自由不自由的,等你冻感冒了我看你还自由吗?”“冻感冒了也是我的事,能不能不要管我了!”“我不管你我管谁,不听老人言,你等着吃亏在眼前吧!”
像这样的对话,基本上每天都要重复一次。
不仅是穿衣事件,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小到米饭是硬的好吃还是软的好吃,大到将来上大学去哪个城市,穆姐都要和女儿对战一番。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各憋一肚子气。
穆姐给女儿贴的标签就是——犟。
所谓犟的意思,就是“歪主意”很正,总是跟家长对着干,而是很难被说服。
像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家长们提前与犟孩子相处的时候,往往也是愤怒与无奈。
“明明服个软就过去的事,她非得让你生半天气”,这是家长们的心声。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他们为什么如此执拗,为什么一点点小事也不愿意服软?
不犟的孩子,如你所愿的乖顺从家长养育的角度,不犟的孩子的确是养起来更省心些。
可一个孩子如果真的足够温顺,那么他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温顺,从来不犟的孩子。
每次考了好成绩,妈妈都让他拿着成绩单去找爸爸要生活费,他不反抗,乖乖去要。
爸爸有了新家庭,有了新女儿,妹妹有穿不完的新衣服,他却连一双新鞋子都没有,他依然不反抗,被挑衅就乖乖听着。
妈妈不让他交朋友,只专心学习,他就埋头学习,当个不合群的异类。
唯一一次反抗,就是妈妈每天让他喝牛奶,他并不想喝。
妈妈见他反抗,就端着牛奶逼他喝下去。他最大的反抗,就是恶狠狠地瞪着眼睛,忍着疼痛把滚烫的牛奶喝下去。
如果养出了这样一个孩子,很多家长可能都会非常骄傲。
成绩永远是全校第一,乖巧懂事,能够体察父母的心情,总是能够乖乖听话,简直是拯救了全世界的天使宝宝。
可是,从孩子的角度,他的每一次顺从,都是在用巨大的力量,压抑着自己。
本来可以通过“犟”的方式,表达自己,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但是他却只能自我攻击,自我压抑,自我博弈。
表面上他们人畜无害,释放了0攻击性。在内心深处,他们却用50分的力气,压制住了自己50分的攻击性。
乖顺的孩子,只是满足了父母的自恋,却阉割了自己的意愿。
当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犟”的孩子,他们表面风平浪静内心的波涛汹涌之后,就会明白孩子愿意跟你“犟”是多么珍贵的事情。
真正犟的,不仅是孩子“犟”这个词,看起来是在形容孩子,实际上父母也在犟。
只不过父母和孩子,争夺的是不同的东西。
父母不喜欢孩子犟,是因为孩子太犟的时候,父母的自恋是受挫的。
犟意味着不听话,不听谁的话呢?
不听父母的话。
不管父母的话对不对,只要是不听,只要是在辩论,那就是在犟。
父母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孩子就反弹回来,再提出一个要求,孩子再抗争回来,一来二去,父母的自恋便无处安放,他们争夺的是自己自恋的主权。
那么孩子在争夺什么呢?
他们争夺的,是被看见,被认可。
电视剧《人世间》中,秉昆就是一个很犟的人。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那个,也是最“不争气”的那个。
哥哥姐姐都是北大高材生,毕业后哥哥娶了省长的女儿,当了市委书记。姐姐嫁给了著名的诗人,成为了大学教授。
只有他,守在家里照顾着父母,还娶了一个带孩子的女人。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从来不带着家人拜年的父亲,第一次带着一家老小去村里串门拜年。
这次拜年,颇有炫耀的意味。
父老乡亲们都对这一家人竖大拇指,尤其是秉昆的哥哥姐姐,都是老周家的骄傲。
唯独秉昆,在光芒中像个小丑。
拜年,事件之后,秉昆跟父亲大吵一架,许多年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但是,在这份倔强的背后,秉昆在默默努力,努力变成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即使他做生意赚钱很多,可是他依然想要得到一个事业编制,满足父母的期待。
带着对自己的否定,与自己暗暗较劲,这份“犟”的背后有太多心酸和委屈。
一个倔强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渴望被看见的孩子。
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会感到一种羞耻感,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自己是无处安放的。
他们一直在等待,一直在表达,直到被看见的那一刻。
也只有当父母放下了自恋,听见孩子倔强背后真实的声音,孩子才能放下倔强,看见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不犟了,孩子也就不犟了。
敢于犟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报曾奇峰老师说:小时候被妈妈搞定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被别人搞定。意思是说如果孩子小时候被训练得太乖,长大后就是送给别人捏的软柿子。
允许孩子犟一点,允许孩子保留个性,是对孩子的尊重。
要知道,跟父母从来不犟的孩子,很可能是对父母死心的孩子。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展现的是一个孩子跟妈妈打电话的过程。
妈妈说“今天碰见你姑姑了,非让我周日去你奶奶家吃饭,吃什么饭啊,就是为了让我给他们一家子做饭去呗”。
孩子说“妈,你可以不去啊,或者你到饭点直接去吃饭”。
“哎呀,你懂什么,她跟我说让我早点去吃饭,就是为了让我做饭”。
孩子继续重复,你可以假装没有听懂她的暗示,你不去不就得了。
妈妈又开始翻旧账,“你是不知道,她们这一家人得多欺负人,记得我刚生你的时候……”这样的对话持续半个小时,孩子早就没有了说话的欲望。
不犟了,是因为死心了。还在犟,是因为在期待。
对待太犟的孩子,更应该用心去接纳,去看见。
第一,无伤大雅的要求,减少争论。
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犟,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是实际上,哪有那么多对错呢?
有时候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简单,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放弃自恋,就能达到和解。
没有必要跟孩子争一个输赢,赢了孩子,不如赢得孩子。
第二,听见孩子背后的呐喊。
他们在争论的背后,是因为有说不出的需求。
就比如不愿意穿秋裤的,他们只不过是在争夺自己生活的一点点主动权。
他们冷不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夺取这部分权利。
要听见孩子真实的声音,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
第三,越犟的孩子,越需要认可。
多给那个倔强的孩子一些认可吧,他们的内心积压在太多的委屈。
一次次地不被理解,变成了他们一点一滴的愤愤不平。
也许,只需要一次,父母一次的低头与看见,就能够让孩子热泪盈眶。
孩子都是顺毛驴,他们需要的,不过就是多被摸摸头。
孩子还在跟你犟,是因为他们相信能够从你这里得到认可。这份倔强的背后,都是可爱与期待。
别辜负孩子的可爱,别辜负孩子的期待。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