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0阅读
  • 0回复

家长一定要记住这几条黄建教育法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起司猫iii
 

起教育这个话题,每个家长都有一部血泪史。
还记得那部爆火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吗,才一开播,豆瓣评分就高达9.2。很多父母看完后,表示被戳中痛点:
我们付出这么多,真的有用么?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关键?我们的下一代,最需要的教育又是什么?


01什么是未来真正的好教育?

这部片子的制作人——周轶君,走访了5个国家,30多所学校,跟上千位老师、家长和学生对话,向全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


她这样说——


“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断听到这样一个类似的声音:未来,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有创造力的人。
    
社交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像学者赫拉利预言,许多人将来会沦为「无用阶层」。


新冠疫情告诉我们:这世界说变就变。未来,说来就来。
面对可能的巨变,仅仅告诉我们的孩子,未来他们都将成为「普通人」,可能并不够,我希望探讨,如何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普通」并不重要,只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面对什么变化,他们的内心才可能找到快乐和安定。

身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了解外界的变化,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家庭,作为一个最小的教育空间,最适合首先做出这样的转变。

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针对不同孩子、精准的教育选择。

02好的教育,不能以惯性教育下一代



在我们做出精准的教育选择之前,有一点,需要父母意识到的是,父母不能以过往的惯性和经验来养育孩子。


有一天,周轶君去国外出差。儿子舍不得,趴拉杆箱上,耍赖不让走。
眼看出租车来了,临时来替班的外婆,着急上火地劝:“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


父母去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吗?
赚到了,只是为了养孩子吗?钱多孩子就玩具多,钱少孩子就哭兮兮?
用这种几代人沿用的“安全话术”,孩子对世界的印象能好吗?
无数个问题,一下子蹦出来。


周轶君发现,用“爸爸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去教育孩子,其实非常糟糕。
所以,是继续抱怨上一代不行,还是自己慢慢作出改变?
两种选择对应的,往往就是平庸父母和聪明父母。
周轶君,属于后者,“我们不能以惯性教育下一代。我们需要新的沟通方式。”但新的方式,怎么培养?出于职业习惯,周轶君决定——她要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未知,用自己的身体去寻找答案。



03转变理念,是改变教育方式第一步


除了深入钻研养育知识,周轶君先后走访了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深入30多所国际学校。一边采访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边深度调研不同阶段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的养育烦恼。
于是,就有了那部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在这个过程中,她越来越认识到:
对于家长来说,只有越早转变教育理念,才能迈出教好孩子的第一步。


在大量的实践和调研中,她发现,很多家长之所以教育不好孩子,关键是理念跟不上。
许多家长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只以分数为重。这样做的结果是:物极必反。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爱学习。


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落实的过程中,周轶君开始尝试代替“为了让孩子忙起来,才不得不去的”补习班,把周末家庭日,变成边玩边学的happy hour——



花上几个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买车、看楼盘;
调查十字路口的车流量、采访快递小哥一天的工作内容,等等等等。
把待处理的家庭事务交给孩子,让孩子选择一个主题,独立参与完成一个项目从立项、调研、分析、记录到得出结果的全过程……


渐渐地,她发现,孩子从一开始的抗拒,变得越来越理解她,朝着可喜的方向开始转变。

04差异,才是每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实践中,她认识到:中外教育观念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 有时候不看到别人怎么做,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比如,她的孩子在班里,和别的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别的孩子喜欢阅读,喜欢画画,而我的孩子反而动手能力比较强。
她曾经感到焦虑,认为:「一样」让我们有安全感,「差异」让我们惊慌。而实际上,差异,才是每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要把小孩当作家长的产品。 我们尽力,但孩子有自己生长的逻辑。孩子的表现好坏,并不是我们要不要「有面子」的原因。 家长本身也是学习者
家长常常教孩子要爱学习,可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捧着手机,刷着抖音,又怎么指望孩子能爱上学习呢?对于家长来说,只有越早转变教育理念,才能迈出教好孩子的第一步。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