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9阅读
  • 0回复

警惕!这样会培养一个不自信且情感漠视的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方知有
 

当孩子与父母互动时,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孩子的对错或者自己的看法、感受、判断等。所以,父母第一时间想到和做到的不是接纳、回应孩子的感受,而是漠视、评判、批评和指责孩子的行为。

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妈妈不安慰,不拥抱,在一旁冷眼旁观,心里想:“等你哭够了再说。”
在这里,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孩子的对错——总是哭闹是不对的,以及自己的感受——你一直哭闹让我心烦。所以我要用冷漠、无视来迫使你停止哭泣。
孩子做了一个手工,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去看,妈妈一把甩开孩子的手:“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有空再说!”
在这里,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想与自己分享的喜悦心情,而是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
孩子画了一幅画,高兴地请妈妈欣赏,妈妈一眼看到孩子脏脏的小手:“还不快去洗手!”
在这里,父母依然忽略了孩子想与自己分享的心情,而只注意到了自己关心的内容“孩子的手脏”,同时又对孩子作了评判:你画画得怎么样不重要,手脏就不是好孩子。
“妈妈,诺诺姐姐去学跳舞了,我也想学跳舞。”“你怎么能跟人家诺诺比,人家长得漂亮,身材好,腿又长,天生就是跳舞的胚子。可你呢,胖乎乎的,小短腿,皮肤又黑,你去跳舞,能好看吗?”
在这里,父母更是看不到孩子想要学习一种新本事的积极心态,而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评判和否定。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忽视孩子的感受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我”没有被看到,一个真实的我在爸爸妈妈面前,却没有被看到。由此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失落、沮丧、难过的情绪,长此下去,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虚无”感:自我总是不被看到,所以渐渐失去。
这种感受,成人也体会过。当自己跟某人分享或诉说时,对方完全不关心自己的感受,而是立刻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评判,或者就他关注的内容发表意见,这会让自己的心情立刻变得沮丧,觉得自己真是找错人了,怎么会找他诉说。如果对方总是这样对自己,自己就会觉得在他面前缺乏存在感,于是就会疏远这个人,转而从其他人那里寻找存在感。但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孩子互动的对象只有父母,且又非常信赖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会把父母对自己的回应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于是,一个缺乏存在感、不自信的孩子就这么诞生了。
所以,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喜欢评判孩子的父母就会制造一个内心弱小的孩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