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0阅读
  • 0回复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四个方面是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起司猫iii
 

“为什么孩子总是一副蔫蔫的状态,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孩子不爱学习,也不爱运动,只对打游戏感兴趣。怎么唤起他内在的动力?”
摆烂、迷茫,似乎是一些孩子的代名词。
面对奋力托举的父母,我们该如何让孩子热情阳光、唤醒他内在的动力呢?
在《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讲到:有内驱力的孩子拥有很多宝贵的品质和品格,比如善良正直、积极向上、阳光自信、能共情他人;具有自趋型终身成长的特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更有可能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的作者也提到—— 能调动一个人全部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就是内驱力。
孩子的内驱力如此宝贵,父母在培养孩子内驱力的过程中,有以下4点需要特别注意:
包办:拿走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在很小的时候,都很愿意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系扣子,自己去拿某件东西......
但是,父母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都没有耐性等待,会着急忙慌地喂孩子吃饭、替孩子穿衣服、系扣子、替孩子拿东西。
孩子最初会很不情愿,会哭、会闹。日子久了,就消磨了自己主动的热情和能力。
长大后,在我们埋怨他“扫帚倒了都不扶”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当初是怎样的因,种下了现在的果。
蒙台梭利博士说,“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孩子才会成长。
网上一个小男孩给妈妈准备晚餐的视频,被很多妈妈圈了粉。
你希望自己有个这样的孩子吗?
我知道有一些妈妈,在表示羡慕的同时,又忍不住有很多担心。
那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你会给孩子创造这样动手的机会吗?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
成人的世界里,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希望追求效率,速度和结果。
孩子的世界里,不管干什么,都在体验过程与感受。
其实,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孩子就是在亲自做一件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成熟、去获得成就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让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放手,多一些爱。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 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控制:拿走孩子的个性
心理学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人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
但我们在生活中,却时常用三个紧箍咒去控制孩子——“应该”、“必须”、“一定要”。控制,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当你对孩子说“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要......"时,孩子像提线木偶一样每天按照你的指令做事,他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却不被看见和重视,也无法尝试和体验。
那么,“他”在哪里?伊能静有一次分享和儿子吵架。
她希望儿子上编剧课,但儿子要上剪辑课。
儿子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
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 她说听到儿子说这句话,就像被棒子敲了一下。
都说未来的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当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时代成为中流砥柱时,他应该如何驾驭?

如果永远在父母的控制和否定下,他就会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只有让他看到自己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的价值就在于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才会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仅仅为了解决我们自己的焦虑?
我们帮孩子做的所谓规划,是意味着光明的未来,还是充满局限的束缚?
惩罚:拿走孩子的自信[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



在《国王的演讲》中,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也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
为了克服无法当众演讲的障碍,国王接受一个又一个的医生的治疗,有的让他含着弹珠说话来训练口腔发声,有的甚至主张吸烟可以有效缓解紧张......但都没有起到真正的改变。
就在乔治六世几乎彻底放弃治疗时,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治疗师莱纳尔。在几次谈话里,莱纳尔敏锐地抓住了国王口吃和演讲障碍的真正原因。
原来,在他舌头打结,说不出的话里——是紧张,是不安,更是恐惧。
在这恐惧里,掩藏的是他优秀的父亲、哥哥的阴影,更是那个五岁的小男孩不断被纠正、被嘲笑、被惩罚,甚至是被祖母虐待、忍受连续两个星期没有食物,因为饥饿而到现在依然有着严重胃病的恐惧经历!
那份深深的恐惧挥之不去,以至于他后来成了国王,也依然无法自信。
蒙特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 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实验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 [pián zhī ]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一个懦弱、自卑的孩子,如何能生发自己的内驱力?如何能活出自己的创造性?甚至,他将永远失去自己。
唤醒内驱力:用成功激励成功, 用信心滋养信心

胡海岚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两只老鼠被鼻子对鼻子的放置在一段只能让一只老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看哪只老鼠能把另一只老鼠逼退,研究人员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更为活跃的老鼠,会赢得这样的比赛。
于是,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来刺激输的老鼠这个部位的脑区,结果之前落败的小鼠立即变得凶猛无比、使劲将对方推到一旁,几乎每次比赛都拔得头筹。
也就是说,刺激老鼠某一部位的脑区,就可以让原来处于劣势的老鼠赢得比赛。
这个实验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只要刺激小鼠大脑6次以上,6次以后,就算取消外部的刺激,它也会去勇敢的挑战地位高的老鼠,成为常胜将军。
先前六次胜利经验,会重塑小鼠大脑的神经通路改变劣势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它具有成功的信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赢家效应”,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我可以”的正向心理暗示,从而促使孩子具有独立完成该项事情的信心和能力。
对于人来讲,也可以有脑区刺激,那就是在对方取得了好的成果时,停下来,帮助对方梳理他做对了的方法。
说白了,就是—— 用成功去激励成功, 用信心去滋养信心!
同样,自信也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品格。
一方面要自信于自己的努力向上,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自信于一个幸福、和谐、懂得彼此尊重的家庭,一定能养出爱自己、爱世界的孩子。
所以,真正成功的父母,会努力经营自己和婚姻,而不是拼命规划孩子的未来!
确实,为人父母似乎比以前更难了,因为做孩子也更难了。
多数人认为这代孩子幸福,但仅在于物质方面;其实孩子生活在多方压力下,这些压力转换为父母的挑战。
想成为优秀的父母,须学习如何教养新世纪的孩子。
父母需要学习,正如专业人士需要接受训练。
社会有许多专业人士,却缺乏专业的父母。教养孩子是一门专业的学问。父母合格上岗,孩子幸福一生。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