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7阅读
  • 0回复

你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决定了他的性格与情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张苑
 

春节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亲戚家一个上初中的男孩,跟爸爸起了冲突,哭着说:

“我在家已经很勤快地做事了,为什么他永远对我不满意,总是瞪我、吼我······”
在场的两个长辈都在劝孩子,结果孩子妈妈来了句:

“这点事哭什么?不管怎样他是你爸,有权利说你。”
我赶紧打断了她,告诉孩子:“你说得很好,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想哭就哭吧,不要憋在心里。”
在大家的安慰下,孩子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并决定以后多跟爸爸交流和沟通,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情,家长们都不陌生。
然而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就像上文中的妈妈一样,第一反应是否定、批评孩子,甚至再加上一堆大道理,结果适得其反。
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01
[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

经常在网上看到“90后父母带娃” 的话题,视频中,孩子哭闹、发脾气时,年轻的家长就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看着,任凭孩子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话题下方的评论区,许多家长都赞同这样的做法:孩子哭闹,别理他,他知道没用,过会儿就不哭了。
但事实是,这种漠视和“冷处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次数多了,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如果继续被漠视,他可能会采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发脾气、摔东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绪,扮演父母喜欢的样子,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发脾气就心烦,想要孩子赶快停下来,于是就否定、打断孩子:

“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就知道哭!”


“年纪小,气性还这么大,你再这样我哪里都不带你去!“
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情绪微不足道,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对父母失去信任,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表达。
关于人的感受和情绪,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感受/情绪,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它要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每一种“负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义:


比如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悲伤可能提醒我们珍惜、生气可以推动我们去做出改变……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们以礼相待、收下并好好读读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


但如果闭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怕你听不到,还可能敲门、砸门甚至撞门……”
孩子虽然年龄小,他们的喜怒哀乐,每种情绪,和大人有着同等的分量,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体验,应该被认真对待。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孩子心中郁结,终有一天会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不利于孩子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只有允许孩子表达出来,家长才有机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提供及时的帮助。
家长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所以,当孩子坦诚地在你面前表现出情绪,是一件好事,说明他足够信任你,也是在呼唤你的爱和帮助,这真的很可贵。

02
先回应情绪,再处理问题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指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家长正确回应,会让孩子尽快地平静下来,学会如何释放情绪、控制情绪,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之后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或是规范行为,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说过:

“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
孩子年龄小,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加上表达能力的欠缺,因此做不到像成年人那样的冷静、淡定。
当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感到焦虑,烦躁,于是通过发脾气、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获得成人关注和同情。
比如想要玩具家长不给买;想要妈妈立刻抱抱自己,妈妈一直没抱;想要出去玩,家长不让······
在这些时刻,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不论能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的行为对不对,家长首先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让孩子明白:我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不代表我不好。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不给他买,孩子哭闹,家长可以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不给你买,你很生气,还很难过,对不对?”
孩子背课文半天背不出来,气得把书往桌子上砸,还想要撕掉,家长可以说:

“我很理解,背不出来,心里很着急,还对自己感到生气,是吗?”
如果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感觉怎样,做一个倾听者,给孩子一个释放的通道。
这样的允许和倾听,不但有利于孩子平复心情,还能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孩子将来学会管理情绪的基础。



第二步,处理问题,告诉孩子原因
有些家长会觉得,总是顺着孩子的情绪,会不会惯坏孩子。
其实不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教孩子规矩并不冲突。
如果家长能够做好第一步,会发现,孩子渐渐冷静下来,能听得进去父母说的话了。
这就是接纳和理解的力量,孩子获得安全感,卸下心理防备和攻击性。
此时,家长再去引导孩子,效果会更好。
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诚实地告诉孩子原因:

“家里已经有很多了,不能每次来都买玩具,这次我不想给你买。”
“如果你还是想哭,我在这里陪着你。”
如果是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就告诉他具体是哪里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其他小朋友抢了孩子的玩具,孩子情急之下动手打人。
家长可以告诉他:

“我知道,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很疼,对不对?下次你可以大声对他说,‘抢东西是不对的,请还给我!’”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事情就爱发脾气、暴躁、乱摔东西,就教会他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打枕头、听音乐、在纸上乱画、深呼吸······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慢慢会懂得控制情绪,通过合适的渠道释放情绪,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国外有位爸爸和女儿的对话视频曾在网上广泛传播,可以说是情绪教育的优秀范例。

起因是爸爸跟女儿开玩笑用了不好的词汇,女儿以为爸爸在骂她,于是很生气。
他慈爱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

“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只是不要沉浸在这种愤怒的心情中太久”;(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合理的,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


“承认自己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就算做不到,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想要自己好受一点,可以大喊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教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排解情绪)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就会知道你的底线并尊重你······”(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考验着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多一份耐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人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体会他的困境的感受,帮助他理解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好好回应孩子的情绪,他会在这样的爱和尊重中,成长得自信、阳光、乐观,更容易收获精彩、幸福的人生。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