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自己和孩子的天赋或许是每个人都曾想过,但很少付出行动的事。
显然,职业性格测试是不可靠的。MBTI等职业性格测试只能测出当前的性格倾向并给出工作建议,选择相应的工作后会不断强化既有的性格倾向,从而实现稳定;然而,性格本应是成长和变化的,这种“罗森塔尔”式的稳定只是让人认命,无法超越自我限界,无法获得使命感。真正的天赋无关乎职业,只与自身有关,比如骨骼清奇、力气大是天赋,而搬运工、厨师等则是职业,不一定需要很多天赋。
很多人误解了天赋和努力的关系。认为成就=天赋+努力,仿佛努力能代替天赋,“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而在现实中努力无法代替天赋,更接近真相的公式是成就=天赋×努力,也就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有些人不相信基因突变,迷信努力,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学渣也能考高分,却不见有多少高知家庭的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他们自己通过名校高学历获得了体面的生活,必然深知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必然会督促孩子付出足够努力。实际情况是,他们获得高学历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正好有覆盖到应试,而他们的孩子不是,同时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在应试之外发掘孩子的天赋,甚至没有想要挖掘天赋的意识。
过度强调努力不仅无益,而且还十分有害。20世纪初提出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就已证明了中等强度的努力最有利于困难任务的完成。过度努力会导致功能性愚蠢,降低自我反思和想象能力,直至神经衰弱。大脑高强度工作约6小时就会因疲劳标志物谷氨酸在前额叶皮层的大量积累而陷入疲劳,长期超负荷的脑力活动会导致疲劳综合
征甚至神经衰弱,表现为情绪衰竭(持续的虚弱和疲惫)、避世(烦躁,社交逃避,尤其不愿意见陌生人)和低效能感(动力、效率、成就感下降)。
当学生纷纷过度努力,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就在于天赋。学生的精力在学校已经消耗殆尽,甚至已经陷入疲劳,继续课外补习不仅无法提升学习成绩,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反对者会说“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人类百米跑的极限约10秒,而现实中大部分人需要15秒以上。的确,你我经过刻苦训练也能跑到12秒,甚至11秒之内,能否跑到10秒才完全由天赋决定,但跑得这么快对自身没什么益处,只有巅峰的寥寥几人能赢家通吃,因此除非早早地发现天赋异禀,否则都不应该把人生浪费在百米跑。所以真相是,百米跑这个赛道太窄,能容纳的人太少,“以大部分人的天赋之低,根本没必要为此努力”。
在任何领域,能持续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比如我有逻辑思考的天赋,捧个电脑看论文一看就是一天,再打开Word文档一写写一天,也不咋挑领域,只要足够严谨且容易联系到现实生活,就能乐此不疲;因为这种天赋,知识大多自学,健康全靠预防,消费主义割不到我,金融骗局骗不到我。每个人都有能够沉迷学习的领域,学习也是《娱乐至死》作者波兹曼所谓的四大娱乐之一。所以不是孩子学习还不够努力,而是学习的内容不合他的胃口,应试就像酒桌敬酒,总会有人一口就倒,也总会有人千杯不醉。
网上冲浪可以发现,新闻、知识和认知的价值被严重高估,以致于太多人都在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短视频平台充斥着提升认知的呼声,原因无他,刷刷短视频就能提升认知、让人体会到“我知而别人不知”的优越感,有利于继续刷刷刷,相比之下在现实生活中改善体型、积累人脉、提升声望等实在太困难了。要我说,我们最需要提升的认知就是意识到乱七八糟的认知都没用。
昨天有个知乎热搜讨论大学是学历证书重要还是知识重要。
五花八门的回答中,符合真相的回答是,首先要有学历证书,然后知识才有用。毕竟清华北大的非实操课都已经在网络公开,弄个清华学生证去蹭课也只需花几千块钱,现实根本没几个人去学,充分证明了学历证书才是上大学的基本盘。
基于天赋的挖掘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娱乐他人,另一个是娱乐自己。我这号“超越自我限界”,初衷就是想从娱乐自己逐渐扩展到娱乐他人。然而9年时间过去了,娱乐他人的进展微乎其微,不是苦于没有可靠有效的方法,而是苦于难以激发改变的意愿,就像所有人都知道减肥需要少吃多动,结果健身房门可罗雀,大部分都在期待逻辑上就注定副作用巨大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
有困难,或许也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或许我也需要去制造一个假象。毕竟短视频开始流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声光刺激,深度思考越来越少。许多父母面不改色地花100万送孩子上课外补习或出国留学,却不愿意稍微花点时间和关注去发掘孩子的天赋,只因为学习如何发掘天赋看上去“太难了”。
等待时机吧。
就像我一直劝退的消费主义和散户炒股在新冠疫情之后突然就原地转向,等时机成熟,人们也会达成共识,认识到天赋和努力一样重要。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