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1阅读
  • 0回复

重视儿童敏感期,懂是爱的前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事件1:表达感受和想法,自我意志探索最近小春天格外粘人,问她理由就是,“我担心你离开,我感觉孤单”昨天睡前我说要上厕所,她也要去。本来是不同意的,她说“那要不这样吧,你给我穿上鞋,然后吧嗒吧嗒我走着跟你一起去”。这有理有据的平静表达,想拒绝都好难
回来时候我先上床了,发烧浑身没劲想看她自己怎么上床。
她站床边想了一会儿,估计是爬不上去,于是搬来凳子,然后踩凳子上床,转身坐定后自己脱鞋,全程麻溜不需要我帮忙。
如果我没有学习,或者缺少觉知,当她粘着我或者提出穿上鞋和我一起上厕所时,我可能会嫌麻烦,怪她事多,“多大了还要粘人”
看到她为了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积极想办法,平静表达,并且自我负责采取行动时,感觉特别欣慰和感动。这就是孩子主动探索的自驱力,特别宝贵。




日常里,我算是一个高敏感体质了。可是,如果不是共读绘本,我也体会不到,一个细腻敏感的孩子,满脑子竟然会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甚至是无厘头的担心。看见它们,就会对粘人的孩子多一些包容。

事件二:奶奶分鱼,物权意识晚饭时,奶奶从盘子里把一块刺很多的鱼夹走,换了一块个头大刺很少的鱼。春天正处在物权敏感期,看见鱼被拿走,哭了起来。并且追着奶奶要原来的鱼。
抱着她解释了一会儿,平静下来后,她也理解了奶奶拿走鱼的原因,还有就是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然后说“奶奶向我道歉”“不能粗鲁的抢别人东西,要经过我同意”。一向认为自己没错的奶奶也虚心接受了孙女的“批评”——意识到不能因爱之名剥夺了孩子的意志。
同样的场景,之前听说过另一个案例,孩子处在完美敏感期,看见桌上的鱼被爷爷叨碎了,号啕大哭不让爷爷吃。
家人一通指责孩子不懂事,老人也不好意思再动筷子,其乐融融的晚餐不欢而散。
懂是爱的前提



分享不应该成为听话照做的“美德“”,而是我体会到拥有的美好后自发的“亲社会行为”。这也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开端。
事件3:自主性VS羞怯感关于自我的发展,最近留意了两处细节。
早起我说“闻闻嘴巴,臭不臭”,她立刻捂起嘴巴平日里如果乱扔东西,我们问“是谁扔的呀”,这个阶段,明明是她扔的会不承认,或者干脆捂起眼睛跑开说“我不知道不知道”这两处细节提醒我,她已经有了“内疚”“不好意思”的感觉,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而不是急于纠错大吼大叫。
为什么呢?
对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个阶段:1-3岁要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有自主探索的内在需要,想要自己爬高抓东西,想自己穿鞋系扣子,想模仿家长也去做一些动作·······我们要允许或提供帮助支持他能力的发展,在他们做不到或者感到挫败发脾气的时候,要同理并安抚引导。不要用力过猛,大包大揽啥的不让孩子去尝试,尤其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语言和场合。粗暴斥责,不分场合大声训斥,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的感觉。形成“我不够好”“我不是个好孩子”的内在信念。的确,懂是爱的前提。


了解儿童敏感期和心理发展,可以在特定阶段给予恰当,即时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在内在秩序(美/善/道德感)的指引下,由他律到自律。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