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9阅读
  • 0回复

低内耗、不焦虑的家庭,都藏着这9条规范 !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静静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真实故事:有家人一起去爬山,不料到了山上才发现,小女儿的奶瓶忘记带了。爸爸立刻开始冲着妈妈发火:
“干脆别出来旅游了,奶瓶都能忘,我都不知道你脑子是干什么吃的?”
妈妈愣了一下,又冲着大女儿发火:
“不是让你帮我收的吗?收到哪里去了?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紧接着奶奶也开始埋怨:
“哼,我看你们也是够了,以后娃娃丢了算了!一辈子都是这样......”
十来岁的大女儿,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被骂得狗血淋头。全家人出来游玩的美好心情,也全都被破坏掉了。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彼此。分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推诿埋怨、可着劲贬损对方,不停地互相伤害。结果夫妻失和,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整个家庭越过越糟糕。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一辈子活得痛苦且压抑。那如何才能消除内耗、摆脱焦虑,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轻松自在的成长氛围呢?这9条家庭规范,值得所有父母收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多少,取决于我们进家门时的状态。若是把工作中的委屈、生活上的怨气全都带回家里,只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活得战战兢兢,毫无幸福感可言。“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坏情绪会传染,继而导致恶性循环。家不是情绪的垃圾场,孩子也不该为我们的负能量买单。所以进门前,记得弹弹身上的灰尘,提醒自己“要把坏情绪留在门外”。因为从此刻起,我们开始承担的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的角色了。我们的脸色,影响着伴侣的心情,也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千万别把垃圾情绪,倾倒给最该温柔以待的人。史蒂芬·柯维在《高效家庭的七个习惯》中指出: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是沟通,却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真正有效的沟通,靠的从来不是谁嗓门更大。有研究发现,低声的方式谈话,比高声的方式谈话,更能达到说服人的效果。就像胡适的母亲,从来不曾在人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可每次胡适闯了祸,只要看到母亲的严厉目光,他便知错了。幸福的家庭里,所有人都懂得控制音量好好说话。因为愤怒只会模糊问题,吼叫只会伤害家人和孩子。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大意就是,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你如何着急、如何懊悔和抱怨,都不可能再挽回了。生活总少不了鸡零狗碎,我们也都有粗心大意、马虎犯错的时候。当遇到这些小意外、小插曲时,一万句“都怪你”,抵不过一句“我陪你”。摔碎了碗碟我们就一起收拾,走错了路就当是多看了一道风景。家人之间,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苛责和挑剔,才能和和美美,把日子越过越好。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经典一幕:妈妈专门为女儿准备了一盆有机蔬菜,可女儿却不喜欢吃,并且吐掉了。妈妈一边气愤地将青菜硬塞进女儿嘴里,一边咆哮着大吐苦水:
“你知道这些菜多少钱一斤吗?你知道这个菜比平时的蔬菜要贵三倍吗?我们平时赚钱不容易,现在好吃好喝的都用在你身上了,怎么这么不知道好歹?”
为人父母,哪怕自己舍不得吃穿,却要把最好的、最贵的都给孩子。但一味地苛求自己、亏待自己,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充满戾气,对家人和孩子更加不满。爱孩子之前,别忘记先好好爱自己。有人说,爱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热气腾腾的饭菜,欢声笑语的氛围,松弛愉快的闲聊,这就是一个家最幸福的模样。可现如今,很多家庭连一起安安心心吃顿饭都变成了奢侈。大家都各自捧着手机,要么忙工作,要么刷视频,却把家人和孩子晾在一旁,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隔阂越积越深,亲情也日渐淡漠。吃饭冷清,餐桌没有烟火气,就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开始。因为餐桌上的温度,就是家的温度。
吃饭时记得关掉手机,和家人聊聊今天的趣事,关心关心孩子的生活,享受这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人民日报曾指出,送孩子上学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所以父母要同时起床。其实不管是家务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父母共同分担。妈妈做饭,爸爸就洗碗,妈妈接送孩子,爸爸就辅导作业,两个人分工合作,效率更高了,感情也会更好。孩子看到了,自然也会加入进来,想要为家庭出一份力。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才是给孩子童年最好的滋养。很多父母对待自己和孩子十分“双标”:自己从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坚持阅读,自己懒散混日,却要求孩子努力上进。武亦姝的父母,回到家就会关掉手机和电视,推掉应酬,拿起书本,陪着她一起看书学习。教育孩子就是如此,与其讲道理发脾气,不如以身示范做出样子。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是躺在沙发上还是坐在书桌前,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热爱读书、充满书香的家庭,整体的氛围都是向上的,负能量自然也会少很多。闭上嘴、抬起腿、翻开书,演示给孩子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托举。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间总是剑拔弩张,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不懂尊重。若父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压制孩子,用大人的权力和权威掌控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越养越叛逆。别忘了,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平等对待。在孩子面前,再厉害的大人物,也只是爸爸和妈妈。《孩子你慢慢来》中曾说: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尊重是爱孩子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底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做家庭决定时,问问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知道“我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母亲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母亲若是整日焦躁不安、情绪不稳,那么家里就会充满了矛盾、怨气和争吵。心理学家陈默曾说,母亲的情绪越稳定,家庭越和谐,孩子心越安。别让妈妈一个人承担所有,爸爸要尽力给妈妈一些“自由时间”,让妈妈可以歇下来喘口气。比如每晚给妈妈半小时,每周末给妈妈两小时。哪怕是安心洗个热水澡,到小区楼下散散步、吹吹风,或者坐下来喝杯咖啡,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物件。
让妈妈有机会发展家庭之外的生活,妈妈才能释放自己,调整好自己,成为一个情绪平和且松弛的妈妈。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因为所有人都把精力用在了互相指责、互相伤害、互相埋怨上。正如主持人蔡康永所说: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家庭成员之间亦是如此。我们往这个账户里储存的争吵、埋怨、指责越多,情感消耗就越大也越快,那么账户迟早会透支,家也就散了。我们往这个账户里储存的爱、尊重、体谅和宽容越多,获得的幸福和快乐也就越多,家也会越过越好。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大家共同经营。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