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327
这一点路易阿婆应该深有体会。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腾得没辙,路易做坏事,阿婆总是难免带着情绪跟他说教,结果是非但没用,路易知道她会生气,还能引起她的关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为。一次路易故意把枕头扔进马桶里,阿婆大受刺激气得不行,她明白自己的管教引来的只有路易的故意报复行为,竟然动心去参加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了,有时候真是不得不学习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举个“栗子”吧。如果我们生病了不能陪路易玩,站在他的安全角度解释“有病毒会传染给他”是很有用的,他有过被传染生病的经历,就很懂得保护自己。他也知道不能去我们隔离的房间,多次站在房门口发呆却不会去打扰,偶尔我们出来喝个水什么的,路易远远看见就冲着我们笑,表达亲密和关注,但很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我们靠近一点,他还会往后退。
贴一个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吧。这天临睡前熄灯了,路易突然要求:“宝宝要吃香蕉!宝宝要吃香蕉!” 令人为难的不仅是路易已经刷牙洗漱完,还有家里最后一根香蕉已经吃完了,卖香蕉的店估计都关门了吧。爸爸无奈地解释:“路易想吃香蕉,可是家里香蕉吃完了,明天爸爸给你买了吃,好不好?”“不好!要吃香蕉~” 路易有点急了,越没有越要吃,还就跟香蕉较上劲了。这可怎么办呢?路易妈妈突然想到一本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用漫画的形式讲怎么跟孩子沟通的,里面有一个类似的场景。有个小孩也是要求要吃什么东西,家里没有了,他妈妈跟他解释他就是不接受,无理取闹就要吃。你实在地说吃完了要去买,买了才有的吃,这样说没错,可这是很理性的解释,没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不买账也正常。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那个妈妈说:“我真想给你变一个出来!” 这样说给孩子的感觉是,你的要求是可理解的,我接纳你的要求,然后用孩子式的幽默来化解,孩子一般很吃这一套。路易妈妈决定一试,不过需要变通一下,书里的方法可能适合更大一点的孩子。首先,路易还不懂什么是变魔法,他只会藏猫猫,把东西藏起来再变出来。这可是货真价实要变出东西来的,万一他发现没变出来很可能跟你急。其次,路易还不懂虚拟语气,不明白“我真想”意思是办不到。说不定他要求你说到做到,那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那怎么变通呢?这还得从小路易身上找答案。有一段时间了,路易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模拟行为能力。比如看见绘本上的好吃的,路易会假装张开嘴“嗷呜”一大口,然后发出吃得很香的咀嚼声,还用语言表达:“宝宝吃到了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最开始他展现出这种能力时,分不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看见“饼饼”嗷呜一口,看见“屋顶”也嗷呜一口,吃得还挺带劲。这说明他那时刚明白“装假吃”的概念,具备了在想象中完成熟悉动作的抽象能力,他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着,都没顾上把其他生活常识(比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加进来。很快,路易自动整合了其他生活经验,不再乱“啃”不能吃的东西。再后来,不用看见图片他也可以想象出来,模拟完成熟悉的动作,而这恰好能被我们所用。路易妈妈没有亲自出马,而是偷偷跟爸爸交待:“你假装给他剥香蕉喂他吃。”路易爸爸心领神会,开始了精彩的演出。他假装手里拿着个香蕉,开始像模像样剥起皮来:“路易,来,爸爸给你剥香蕉皮。” 借着空气净化器的一点微弱灯光,路易好奇地看着爸爸手里的动作。他明白,床上是没有香蕉的,爸爸也没有出去拿,爸爸显然拿不出真正的香蕉来。而如果我们说给他变一个出来,或者一本正经强调“你看这有个香蕉”,一来他可能真跟你较真,二来他可能发现没有香蕉你在骗他。爸爸直接绕过“有没有香蕉”这个可能引起纠纷的点,上来就演示“剥香蕉皮”的动作,路易又具备常识知道没有香蕉,这样就引导他向着爸爸在跟他玩游戏的方向去理解。果然,路易把这当成了游戏,配合着伸长了脖子。爸爸说:“剥好了,吃吧。” 路易对着空气里大致“香蕉”的位置咬一大口,很香地嚼起来。在想象中,“香蕉”可以一次吃好大一口,两三秒即能下肚,吃得又快又好,比现实中更有成就感满足感得多。就这样,路易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也成功化解没有香蕉的困境,还玩起了趣味的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