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08阅读
  • 0回复

如何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吕启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10
从孩子大概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开始,孩子有了自由行动的意志,我们的育儿生活“吃喝拉撒睡玩”又增加了一项,就是对孩子说“不”。

很正常呀,任何两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一起相处,遇到事情不都得有商有量么,说“不”是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

现在家长都知道,过度纵容溺爱不行,过度惩罚限制也不妥,然后就很容易焦虑,生怕自己没能做到不偏不倚,是个失败的家长。




孩子的无理要求,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


当孩子发现他可以向父母施加压力,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不公平的要求时,这会让他们习惯性地产生负罪感和变得脾气暴躁。他们感觉到这是不对的,应该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尊重,但他们需要界限(正如我们都需要界限)。

成年人知道界限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孩子原本就和母亲没有界限,孩子的界限是要教的。不知界限的时候,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只好进一步施压,潜意识中希望最终发现父母的一些底线。


其实,这事情没那么难。只要你不是在某个极端,或是只会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所谓极端就是完全没有商量的交涉过程,直接要么完全专制,要么完全投降,只要不是这样,问题就没那么严重。

我们大部分的正常人,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是很少处于完全被控制或完全主导的极端不平衡的关系中的。和孩子的关系也一样,极端的关系也不多见。

今天你有点纵容了,明天又有点强权了,这都没关系,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心理伤害,也不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具体家长要怎么做呢?




  1、用“可以”取代“不行”

父母学堂周老师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另外,对于孩子的缺点,你要无条件地接纳,接纳他们的缺点,接纳他们常惹你生气,接纳他们无法成为你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对孩子行为,作为家长的你,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而不是一开口就指责。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2、耐心解释说出感受
父母学堂周老师建议,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
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家长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之前做得不好的地方没关系,孩子长大之前任何时候改变都来得及。

扯回来,怎么跟孩子说“不”,说出你的意见和感受就好了,很简单。

和孩子有商有量这事,如果越早开始,大一点会相对更容易(对同一个孩子来说,不同孩子性格不同不一定)。

当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跟他说不,两岁就听道理了。很多人跟我抱怨“跟孩子讲不了道理”,尤其是跟三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更难,可讲道理到底有用没有?我们来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你是不是带着情绪。
心平气和的才是在讲道理,否则,你讲得内容再有理,孩子也理解成了指责,沟通的渠道也就失效了。



这一点路易阿婆应该深有体会。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腾得没辙,路易做坏事,阿婆总是难免带着情绪跟他说教,结果是非但没用,路易知道她会生气,还能引起她的关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为。一次路易故意把枕头扔进马桶里,阿婆大受刺激气得不行,她明白自己的管教引来的只有路易的故意报复行为,竟然动心去参加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了,有时候真是不得不学习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第二,你讲的是不是真有道理。
得是危及安全的、对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损害的,以及肯定给他人造成较大干扰的情况,你才能讲得理直气壮。如果只是你的个人偏好,那孩子很可能不服气,凭什么按你说的来。
这一条就能刷掉大部分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没那么有道理,当然也就跟孩子讲不通道理。碰到想阻止说教一番的场景,先冷静想想,我的要求及论证站得住脚么?这是孩子正常的适龄行为么?

比如孩子非要开冰箱,是不是也可以顺便教孩子如何使用冰箱,信任他们有能力把冰箱用好。如果只是你个人的特定需求,那拜托放低点姿态,请求孩子帮个忙行个方便,当然要让孩子看到你确实不方便了。



举个“栗子”吧。如果我们生病了不能陪路易玩,站在他的安全角度解释“有病毒会传染给他”是很有用的,他有过被传染生病的经历,就很懂得保护自己。他也知道不能去我们隔离的房间,多次站在房门口发呆却不会去打扰,偶尔我们出来喝个水什么的,路易远远看见就冲着我们笑,表达亲密和关注,但很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我们靠近一点,他还会往后退。




第三,你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你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觉得有理,也会以同样的标准反过来要求你的,他们简单的世界里规则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他们发现规则建立者都不履行,那这规则就失效了,讲的道理自然也就“无效”了。
很多不良行为的场景,示范比讲道理更直接更有效。讲道理相对比较抽象,往往是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抽象描述,上升到道理的高度,其实不便于孩子理解和模仿。

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或者学会道歉。与其每次要求孩子说出“谢谢”或“对不起”这几个发音,不如以孩子的视角替他们说出来,示范给他们看。平时遇到你该给孩子道谢或道歉的场合,你也以身作则。至于孩子什么时候悉得模仿,就交给孩子自己作主吧,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



第四,你有没有给孩子创造容易遵守规则的空间环境,以及给孩子时间去自己努力改进。
别一方面讲道理,一方面又不改变环境引诱孩子,人性禁不起考验呀。费死劲讲道理,不如干脆让孩子没有“做坏事”的机会。比如不想让孩子玩手机pad,就别拿出来,当然自己也别玩。
而且,孩子的改变也需要时间,让你改点啥你也做不到立竿见影是吧。最近路易又找到藏起来很久的iPad,开始玩以前玩的修车游戏(他都忘记怎么玩的了),我们没有立马夺走不让玩,但每次都劝他“玩一会就不能玩了眼睛会坏的”,时间差不多就引导他去玩别的。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就“听”道理了,拿起iPad玩的时候就自言自语“玩一会就不能玩了眼睛会坏的”,很自觉说到做到(当然不是每次,反复是难免的,例外也是难免的)。这说明规则已经内化到孩子身上,管教的最终目标正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我控制力,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威慑。


最后,别跟孩子死磕较劲,讲不通的话试试变通的办法。
比如下面要讲的场景,纯理性不行,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兼顾一下。即使讲道理本身,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用适合的语言和方式,这时候就看你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啦。亲子关系越好,你们互相越理解对方,孩子对你越信任,管教也越容易。
实在讲不通就算了,这次哄哄过去,以后找机会再讲。家长的心态也要平和,几次讲不通不代表讲道理没用,别就放弃了,而能讲通一些重要的方面,才应该感谢讲道理解决了大问题呢。




贴一个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吧。
这天临睡前熄灯了,路易突然要求:“宝宝要吃香蕉!宝宝要吃香蕉!” 令人为难的不仅是路易已经刷牙洗漱完,还有家里最后一根香蕉已经吃完了,卖香蕉的店估计都关门了吧。


爸爸无奈地解释:“路易想吃香蕉,可是家里香蕉吃完了,明天爸爸给你买了吃,好不好?”

“不好!要吃香蕉~” 路易有点急了,越没有越要吃,还就跟香蕉较上劲了。

这可怎么办呢?

路易妈妈突然想到一本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用漫画的形式讲怎么跟孩子沟通的,里面有一个类似的场景。有个小孩也是要求要吃什么东西,家里没有了,他妈妈跟他解释他就是不接受,无理取闹就要吃。

你实在地说吃完了要去买,买了才有的吃,这样说没错,可这是很理性的解释,没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不买账也正常。

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那个妈妈说:“我真想给你变一个出来!” 这样说给孩子的感觉是,你的要求是可理解的,我接纳你的要求,然后用孩子式的幽默来化解,孩子一般很吃这一套。


路易妈妈决定一试,不过需要变通一下,书里的方法可能适合更大一点的孩子。

首先,路易还不懂什么是变魔法,他只会藏猫猫,把东西藏起来再变出来。这可是货真价实要变出东西来的,万一他发现没变出来很可能跟你急。

其次,路易还不懂虚拟语气,不明白“我真想”意思是办不到。说不定他要求你说到做到,那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那怎么变通呢?

这还得从小路易身上找答案。

有一段时间了,路易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模拟行为能力。比如看见绘本上的好吃的,路易会假装张开嘴“嗷呜”一大口,然后发出吃得很香的咀嚼声,还用语言表达:“宝宝吃到了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最开始他展现出这种能力时,分不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看见“饼饼”嗷呜一口,看见“屋顶”也嗷呜一口,吃得还挺带劲。

这说明他那时刚明白“装假吃”的概念,具备了在想象中完成熟悉动作的抽象能力,他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着,都没顾上把其他生活常识(比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加进来。

很快,路易自动整合了其他生活经验,不再乱“啃”不能吃的东西。再后来,不用看见图片他也可以想象出来,模拟完成熟悉的动作,而这恰好能被我们所用。

路易妈妈没有亲自出马,而是偷偷跟爸爸交待:“你假装给他剥香蕉喂他吃。”

路易爸爸心领神会,开始了精彩的演出。他假装手里拿着个香蕉,开始像模像样剥起皮来:“路易,来,爸爸给你剥香蕉皮。”

借着空气净化器的一点微弱灯光,路易好奇地看着爸爸手里的动作。他明白,床上是没有香蕉的,爸爸也没有出去拿,爸爸显然拿不出真正的香蕉来。

而如果我们说给他变一个出来,或者一本正经强调“你看这有个香蕉”,一来他可能真跟你较真,二来他可能发现没有香蕉你在骗他。

爸爸直接绕过“有没有香蕉”这个可能引起纠纷的点,上来就演示“剥香蕉皮”的动作,路易又具备常识知道没有香蕉,这样就引导他向着爸爸在跟他玩游戏的方向去理解。

果然,路易把这当成了游戏,配合着伸长了脖子。爸爸说:“剥好了,吃吧。” 路易对着空气里大致“香蕉”的位置咬一大口,很香地嚼起来。在想象中,“香蕉”可以一次吃好大一口,两三秒即能下肚,吃得又快又好,比现实中更有成就感满足感得多。

就这样,路易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也成功化解没有香蕉的困境,还玩起了趣味的亲子游戏。





目前育儿书绝大多数重理念轻实践,实践也主要针对3岁以上孩子的观察和互动,且案例大多是事后根据记忆整理,省略了对场景的详细描述,过于抽象读者难以借鉴。然而,0-3岁是孩子更重要的发展阶段,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发展场所,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无法按时间的连续性串起来,无法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些背景对如何处理育儿中的问题其实非常关键。只有父母好好学习育儿知识、专业的亲子理念,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父母学堂是多位亲子教育专家共同发起成立,专业帮助父母成长的线下机构。父母学堂将为家长补上“为人父母必修的第一堂课”,在这里,您将和专家面对面解开家庭教育的烦恼,弥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将来长大后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