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孩子的自觉性怎么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5534
阅读
0
回复
孩子的自觉性怎么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木木
UID:6345
注册时间
2015-07-20
最后登录
2016-08-20
在线时间
4小时
发帖
374
搜Ta的帖子
精华
7
金币
374
烩面
444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荣誉会员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3
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位家长会承认自己不尊重孩子,即使在教育问题上做得非常糟糕的家长,他在理念上也认同尊重孩子,并且认为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只不过,他们的行为和理念发生了背离。
其理念和行为的背离,源于两方面意识的匮乏:
(1):缺少“尊重”的心理基础,即信任
(2):没找到实现“尊重”的路径,不知道能带他走上这条途径的,是一块意想不到的路标:自由。
自由——在教育上,这个词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也是这个词!
卢梭曾为此叹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尤其在当下中国,由于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讲纪律,讲严格,所以“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词。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
有位家长给我写信,说自己以前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对孩子管得太严厉,看了我的书后,感到后悔。可她现在有一个着急的问题,不知该怎么办。
她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尿急了居然不敢跟老师说,尿了几次裤子。
老师和妈妈跟她说了好多次,告诉她尿急了可以自己去卫生间,不必跟老师说,孩子才敢去卫生间。
可是,去了卫生间后,居然不懂得自己回来,一定要老师喊才会回来,否则一直在卫生间待着。
从录像看,她一天都难得笑几次,没人找她就呆呆地坐着。家长不明白孩子这是怎么了?
这位家长自己在信中其实已经把原因说明白了,她一直对孩子管得太严,严厉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会让孩子受伤。家长可以在一夜之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伤不会在一夜之间痊愈,它需要时间,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
儿童成长中的每件小事,几乎都可以在自由或不自由的感受中,成为或好或坏的教育事件。持续性的错误教育总是有代价的,没有哪种一再发生的过失会不留下痕迹。
自由的孩子才会有自觉
我非常喜欢一位家长讲给我的这件事,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故事。
她的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孩子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
孩子经常是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要妈妈拿糖给他,而且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磨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
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小家伙,尽管聪明,但“做贼”的智商还处在大猩猩的水平上——在搬了凳子爬上柜子偷偷拿糖后,不懂得消灭证据。
这个发现让家长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自控力不仅没有发展出来,还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认识到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谈了一次话。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这个事,而是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说,你这么爱吃糖,可妈妈每天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宝宝就得天天追着妈妈要糖,这样不好。以后这样吧,宝宝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好不好?孩子一听,当然高兴,说好。
妈妈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孩子说好。于是妈妈信任地把糖筒交给孩子,孩子既兴奋又吃惊,这可是妈妈以前摸都不敢让他摸的东西啊!
妈妈打开糖筒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
(1):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
(2):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
(3):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就像一勺糖放进一杯纯净的清水中必然会使水变甜一样——家长前后两种做法,有本质差异,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区别,那么孩子在这件事上就会前后判若两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达对一个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现。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家长把管理糖筒的权力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糖筒这个例子,家长的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她的孩子比较乖,懂得配合。如果是我家的孩子,把糖筒给他,让他自己管,一天就能把20块糖吃完——这种情况我相信是有的,同时我也相信,一个小孩子,如果他不信守自己的诺言,如此没有自尊,一定事出有因。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自尊是与生俱来的。
自尊感匮乏的孩子,不是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他的自尊心已在前面的生活中被严重磨损了,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就是损坏的外因。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