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05阅读
  • 0回复

别让孩子在教育中失去童年(转自知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a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去年的一场《最强大脑》,意大利队伍13岁的安德烈对中国的李云龙。在比赛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安德烈都表现得很轻松愉快地去享受这场比赛,而李云龙却始终带着巨大的压力,乃至在比赛中大哭,虽然最后李云龙赢得了比赛,但是为了这样一个胜负他失去的实在太多。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父亲给他的要求是不断地练习、练习然后取得胜利,使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整个童年都忙于完成各种“任务”。相比于安德烈而言,他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乐趣。
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的缩影,太注重得失成败,却总也理解不了奋斗的意义。对于中国教育的争议,多年来人们一直存在着各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称应试教育弊端太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中国也有许多教育家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教育从功利性中摆脱出来,但他们大多数都是站在一个已然成功的角度去看问题,拿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有一次我的老师在上课开始之前对我们说,她在某某教师培训课中学到了某某教师技能,她感觉挺管用,要在我们这个班进行实验,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她每堂课都给我们安排分组活动和任务,指挥着我们要怎样怎样,在老师的眼里,将学生分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给学生分配任务并按自己的思路回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但其实在我们学生的切身感受中并不然,当老师一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很多同学便有抵触排斥的心理,但仍要硬着头皮去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其实很多小组都是把任务只交由一人完成,其他人玩手机什么的都有,而老师却无视或者说根本没有体会到这种心理和现象,却仍然乐呵呵地进行下去。我只想说像这类的教育改革没有什么实用性。我是一名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我们被教授的就这样一句话“课堂就像一场戏,学生是你的演员,而你是这场戏的总导演,你的任务就是要把一堂课演好。”或许对于这句话有人有更好的理解,但是很多将来的老师心里都会默默地理解为“学生就是任我摆布的道具”,将来会有这样的老师,祖国的又一代花朵们肯定被摧残。在师范类院校里有很多像“教师技能大赛”之类的比赛,我们的课程论老师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很多时候一般都是在教我们怎样在比赛中表现,而实际性的课堂教学真没多少,教师的培养本身就是这么的功利性,要想他们在将来的教师岗位上又能有怎样的开创性教育?在上大学以前我是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还OK啊,但自从上了课程论之类的大学课程之后,真心觉得这是在培养残害祖国花朵的刽子手,于是心里便排斥这个职业,觉得以后最好不要当老师吧。
以前总觉得能够当上老师的人一定是很博学、很有修为的人,但在我周围的师范类学生很多人都是高考分数不如意才被迫选择师范类专业的,而在大学里很多人都是社团活动、学生会、电脑游戏等等占据他们生活的全部,能够真正看书的人很少,现在教师资格证是要考证的,很多人都是开考前一周临时发功背出来的。但在要毕业的时候他们却顶着师范类学生的光环去各类中小学应聘,觉得自己在大学里这几年好像真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有很多学生在社团或学生会混得好,或跟老师关系好,有优先的应聘机会,他们在学生会中培养出来的“处事圆滑”也确实能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扮演好一名“导演”的角色,这些人于是成功应聘,然而接下来教师的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师德、素养、学识什么的已让教师这个职业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想想这一连串的根因在哪里吧,追求名利本无可厚非,在这个世界上你的位置越高,获得的羡慕和赞誉就更多,你才能活得更优越,但是人们过分强调这一点,因而人们在追求的路上也活得越来越累。
在中国的高强度教育下,确实产生了许多高能力者,比如有的人有超乎想像的记忆力,有人做奥数奥英等不在话下,但这令人惊叹的能力背后,是怎样一颗被摧残的内心?在人们高呼转变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反省我们所过分追求的那些名与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