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6777
阅读
0
回复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冯俊杰
UID:6683
注册时间
2016-01-07
最后登录
2018-05-25
在线时间
28小时
发帖
119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126
烩面
119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一星会员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1-19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要改变家教批评多、表扬少的不良倾向。
遵守家庭教育表扬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表扬的效果。
表扬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发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
遵守家庭教育批评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批评的效果。
批评不是挖苦,更不是打骂。
我想在这里和家长一起讨论一下,教育孩子时表扬孩子的心理艺术和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一、教育孩子要讲艺术
有一位父亲反省他教育孩子失败的教训,正如孩子母亲对他说的:什么话到你嘴里就难听三分,就是好话别人听起来也变了味,简直是阴阳怪调。
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同样意思的话一个人说起来可以让心里顺当,有教育,有启发;可是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干巴巴,没有味道甚至让人想发火。当然,前者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后者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不良作用。
我们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情浮躁,急于求成。为孩子的学习、成长不惜金钱买营养品。还有的借钱为孩子买电脑。可是,很少有家长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是不是讲究艺术。尤其是在批评孩子时是否讲究艺术,在表扬孩子时是否讲究艺术。
我希望家长们结合我们的讨论,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在对孩子教育时,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批评、表扬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表扬的心理艺术
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常用手段之一是表扬。正确使用表扬,正确运用表扬的原则,充分发挥表扬的心理艺术,将会收到教育子女的满意效果,否则,往往收不到应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表扬是对人的某种言行给予肯定与赞扬,鼓励受表扬者保持、巩固与强化这种言行。
表扬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等。
关于表扬,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讨论一下。
1
.应该重视做人方面的表扬
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无论做人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只要有了好的表现,就要进行表扬。但我认为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应该重点抓住对孩子做人方面良好行为的表扬,强化孩子做人方面的优良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发展孩子良好个性,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一位刚上高一的北京某重点中学学生,在学校自行车棚里捡了
50
元钱,然后主动把钱交给老师。老师在班里表扬了他,他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非常高兴。他对 儿子说:
“
你做得好,做得对,捡
50
块钱交给老师,捡
500
块钱也要交给老师,捡钱无论多少都要交给老师,你这种做法很好。
”
这时他妈妈也表扬他说:
“
在 你小学时也常捡到东西交老师,有好几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表扬你。
”
他爸爸又说:
“
记得有一次春节你和表弟、表哥、表姐在街上玩,捡到了一个钱包,你们几个人 一起找到派出所,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
”
爸爸又对他讲:
“
你考试经常考得很好,爸爸妈妈高兴;你拾金不昧,爸爸妈妈更高兴。
”
这位爸爸尤其强调一个
“
更
”
字,意思是在做人方面一定要做得更好,就是要做个拾金不昧的人。
这位爸爸借这个机会又接着说:
“
一个人的考试成绩是会有波动 的,不会每次都考好,每次都是班里前几名,这是很自然的事。大家都在努力,你想每次都考前几名,这种意愿和信心是好的,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和预定的目标 一致。但是,我们在捡钱方面不能有时交,有时不交,有所反复。你一贯拾金不昧,应该把这样的精神发扬下去,爸爸妈妈对此非常高兴。
”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好,就大大加以赞扬,给予物质奖励。有的孩子在助人为乐方面做出成绩,家长却往往视而不见。 有些家长甚至说:集体活动少参加一些,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犯不着,将来考大学不靠集体活动,而靠考试分数。这种说法忽视做人教育、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忽视人 格的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与表扬,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2
、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奖励是一种表扬形式,奖励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一般应以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为主,两种奖励要同时结合使用。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家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
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说:
“
你要这次考好了,考上重点中学,妈妈给你买电脑。
”
孩子考好了,他妈给他买了电脑,孩子如愿以偿。结果后来的一个学期孩子就是玩电脑游戏,作业都不做,期末考试成绩很不好。他的妈妈意识到:买电脑来刺激孩子学习方法欠妥。
这种滥用物质奖励来
“
激励
”
孩子学习的方法,常常收到不良效果。不少家长在向我咨询时,都谈到买电脑想刺激孩子学习,结果都适得其反。我认为恰如其分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以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和良好学习成绩。但是,滥用物质奖励,以物质奖励作为刺激物,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进而导致不良的学习效果。
3
.表扬的良好心理气氛
表扬是否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进行,对表扬产生的心理效应有很大影响。
奖励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能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心理实现系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智力策 略、智力技巧)、心理动力系统(信念、信心、动机、需要、意志、个性)、心理调控系统(情绪健康、心理的适应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给系统(潜在心理能 量,如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有的父母喜欢在吃饭时间表扬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表扬几句,有时孩子还没听清楚。
有的家长为了兑现承诺,孩子考试成绩不错,发一袋营养品给孩子,也不说明因由。这些都不是在良好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表扬,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4
.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
表扬程度要与贡献程度相当,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程度相当。
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要比省里奥林匹克一等奖的表扬程度要高,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对孩子表扬的程度与孩子的成绩程度、进步程度相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都做得到的。
有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星期六早晨看见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雪,就主动下楼,把楼前的雪扫干净了。他妈妈看见了,对这事情也没说什么。可是当天晚上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期间没有看电视,他妈妈表扬了孩子这种行为。
不是说孩子做作业,在做作业当中不看电视,不应该肯定,而是说孩子能主动去楼下扫雪,这种行为、这种品德、这种自觉扫雪为大家利益着想的精神应加重表 扬。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相当,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但也不能机械地运用这种心理艺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绩的实际情况恰当地 使用表扬程度与贡献程度相当的心理规则。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他用金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成绩。他说无论什么课,不论期中与期末考试, 只要分数在
90
~
100
分之间,奖励
100
元;考
80
~
90
分之间,奖励
80
元;考分在
70
~
80
分之间,奖励
40
元。他这种用金钱奖励孩子考试成绩的办 法,表面看起来是符合表扬程度与学习进步、考试成绩贡献程度相当的表扬规则,但是,这未免太机械,并且用金钱来表扬孩子考试成绩也欠妥。
一个孩子的数学考了
80
分,对其成绩要进行具体分析,他的水平和平时数学实力、能力在一般情况大概应考多少分。比如,根据他平时数学能力判断应考
90
分 以上,那么,他现在考
80
分,他可能是发挥不好造成的,应该引导他在考试中要学会发挥,要保持平衡心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好的 成绩。如果根据他平时的数学成绩与综合能力,推测这次可能考
70
分左右,那么,这次考试得
80
分,就应提高表扬程度,在表扬的语气方面、在表扬的方式方 面,都要有所体现。
我不太赞成考试成绩分数在哪个档次,就奖励多少钱这种机械的奖励办法。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不良效果,使孩子学习动机不纯,误导孩子学习动机。
家长对待孩子的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向进步方向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就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进步评价过高,并给予很重的物质奖励,就容易使孩子自以为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
5.
表扬要考虑孩子个体需要的情况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之间的需要,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和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一名初二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超常发挥,爸爸妈妈对她的考试成绩非常满意。她的妈妈就从商店里买了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以资鼓励,但孩子对此并未 表现出多大欢喜,因为她对那些保健营养品兴趣不大。她倒是喜欢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她爸爸妈妈给她买的保健营养品的价钱比买那套莎士比亚全集贵多了。如果 她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她买套莎士比亚全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培养孩子人文科学的精神,促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益处。但是,爸 爸妈妈给她买了很多营养品、保健品,放在那儿没起什么积极作用。
一位父亲分析起他儿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估计这次初二期末英语考试能 考到
85
分左右。出乎意料孩子考了
93
分,爸爸很高兴地对儿子说:
“
你这次考得好、发挥得好。你有能力也有潜力,把英语学得更好。
”
并且他与儿子谈论怎么 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儿子提出买套新概念英语,爸爸欣然同意。孩子在暑假里经常自学新概念英语,做了不少新概念英语练习题,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 学好英语的信心。开学后,到初三期中考试达到了
96
分。这个孩子后来说:
“
爸爸给我买新概念英语,对我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
6
.表扬需及时
家长表扬孩子的目的,就是家长对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许。表扬的目的,是巩固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及时强化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
强化需及时。及时地强化,才能使良好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与良好的学习成绩及时得到巩固,以便更好地发展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
过期的表扬将冲淡巩固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的作用。及时地表扬,父母会有更多的惊喜。
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完德育课回家后,自己洗袜子,妈妈下班后,看到了非常高兴,对孩子讲:
“
妈妈给你洗了十几年的袜子,你现在自己能洗袜子了, 爸爸妈妈非常高兴,你长大了,一定会料理自己的事情。
”
第二天放学后,这名孩子不仅自己洗袜子,而且还帮助妈妈把菜洗好。从此以后,这名孩子经常在学习之 余,帮助妈妈做些家务活。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就会起到巩固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就会起到发展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
7
.表扬的方式要变化
新颖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容易激发人们的动机;而不变化的刺激、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家长用多年不变的单一的表扬方式,孩子听着无味道,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激发不了孩子良好的动机。
一名初三学生和他妈妈说:
“
我每次考得好跟我爸爸讲,他都是说
‘
好,要继续努力
’
,这成了爸爸的口头禅了,今天,晚上我爸爸回来后,我告诉他我这次的考 试成绩,妈妈您听着,爸爸准说这句话:
‘
好,要继续努力。
’”
爸爸下班回来后,儿子向爸爸汇报了这次考试的成绩,爸爸果然不假思索地说:
“
好,要继续努 力。
”
母子俩都哈哈大笑。爸爸这时觉得莫名其妙:
“
你们笑什么?
”
妈妈对他说:
“
笑的是你这句口头禅。孩子每次告诉你考试成绩,你都是用这句话,我们都听 烦了。
”
家长使用单一的、不变的、重复的语言去表扬孩子,时间一长,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孩子的厌烦。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道德、健康等方面的进步要随时肯定与赞许,同时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孩子更快地进步。对孩子的表扬所用的语言不能单调,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不要千篇一律。比如说孩子数学成绩进步了,要根据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买一两本确实有价值的参考书,给孩子以促进,提高孩子数学 成绩。孩子英语成绩提高了,可以给孩子买几盘录音带,促进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发展他的英语听力。
8.
期待要合理
家长对孩子提出希望,提出要求,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所以说,合理的期待也是一种表扬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满意效果,运用不当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对孩子提出期待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潜在能力出发,期待不能过高,要采取小步走的方式。例如,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上一次考了
65
分,这次考 了
73
分,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有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其后希望孩子总结经验,继续提高语文成绩。可以和孩子商量,如继续努力,把语文成绩提高到
80
分怎么样。根据孩子的潜力,学语文又得法的话,孩子再下一次考试提高几分是很有可能的。并且,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把那些薄弱环节解决好,争取把语文成绩 再提高一步。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心里就有底,很可能下一次语文考试成绩能超过
80
分。
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 发,向孩子提出考
85
分的目标,不仅起不到表扬的作用,而且可能使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家长对孩子提出下一次语文考试成绩要达到
85
分,这只是家长的一种良好愿望,但是,是很难得以实现的。孩子从这次考试到下一次考试在语文上提高
10
分以上,这一般是比较困难的,提出这样的硬性目 标,孩子很难接受,家长的目标与要求不能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
三、批评的心理艺术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1
.批评要合理
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制孩子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错误或过失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孩子不良情况进行批评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 不能把一说成二。不少家长埋怨现在孩子不好管,说他他也不听,有时还顶嘴,无理辩三分。这些家长之所以批评孩子遭到拒绝,甚至不满,就是批评的理由不充 分,甚至夸大其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
一位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
“
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你这样 能够把作业做好吗?考试能考好吗?
”
她孩子马上说:
“
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一小时的作业,我刚看了
15
分钟您就说我老看电视。
”
他妈妈说:
“
你还狡辩!还不承认!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咱俩再算账。
”
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 致志做作业,不仅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引起母子俩心里都不愉快,造成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并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
这位妈妈完全可以这样来提醒孩子,在做作业时最好不要看电视,她可以问一问孩子什么时间放学的,做了多长时间的作业,还有多少作业没有做完,提醒他抓紧点时间,因为马上就要考试。这样批评效果就会好一些,就不至于发生争吵。
2
.批评要与教育结合起来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讲明不良品德、不良行为、 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这些缺点,并改正错误,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批评自己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自己好,是为自己能够更快 地进步,父母批评自己用心良苦。
批评孩子时一定要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 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效果。我们有些家长批评孩子的方法不对,缺乏批评心理艺术,往往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还罚站, 其实这都不能达到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正像有的母亲所说:
“
这孩子真没记性,你刚说过他、骂过他,一阵过后,他又忘 了,照犯不误。
”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还不是我们家长没有向孩子讲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帮助孩子指出克服不良行为的途径,而只是简单化地说几句甚至骂几 句,这样自然达不到使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
有的家长坦然地说:
“
我就是气不过,我要出气,这孩子太不像话了。
”
您倒是出气了,可孩子的不良行为还将持续。我们作为家长批评孩子不能出于一时痛快,不能简单化,一定要把批评孩子和教育孩子结合起来,目的是使孩子更快地改正不良缺点和错误,让孩子进步。
父母在批评孩子前自己要想一想,我批评他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克服缺点,怎么才能使孩子接受我的意见,不要认为谁还不会批评呀,张口就来。出气发脾气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刘某某考取了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这个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一贯优秀,考进了这所全国有名的中学后,他跟爸爸妈妈讲:
“
我们学校高手如林,我考试能 排前几名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比我学习成绩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才行。
”
这个孩子有自知之明,他到这所中学后学习很努力,学习方法也不断改 进,因此在第一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他们年级共
550
多人,他这两次考试的名次在年级排名都是在百名以内。这个孩子经过初一期中和期末 考试,知道了自己在年级考试成绩的位置,心里踏实了,不免对学习有点放松;在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当时电视节目里有孩子喜欢看的节目,他经常一边看电 视,一边做作业,精神不能完全集中,结果那个学期期中考试很不理想,年级排在
190
名。考试后他把情况和爸爸说了,爸爸说:
“
你前两次考试在年级排名百名 之内,这次考试在年级排
190
名,下降了
100
多位,这说明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退步了,而别的同学在这段时间进步了。学习有进有退也是常有的 事,这次考试你落后了不要紧,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了解自己落后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学习成绩还是会上去的。你说一下这次没考好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
这孩子说:
“
主要是考试前精神没有集中,看电视多了,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时心不在焉,学习有些难点又没有很好解决,结果考试就考成了 这样。
”
他爸爸和他讨论怎样巩固学习成绩,商量具体改进方法,孩子主动提出来以后在做作业时绝不再看电视,在学习时一定要集中精神,全身心投入,休息时尽量放松,劳逸结合。
他这样做了,结果在那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又恢复到年级前
50
名之内,到了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期末,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也在年级百名之内,中考前一模、二模考试他的成绩也是在年级百名之内。通过实际行动,他履行了他的诺言,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爸爸,对孩子考试成绩下降的批评不是严厉斥责,而是循循善诱,以商量的态度去启发孩子,并指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帮助了孩子,使学习成绩有所巩固提高,效果非常好。
3
.批评要及时
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再发生。只要批评及时一般都有可能达到目的,但批评不及时则很难达到改正孩子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成绩的目的。
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发生,没有及时制止和批评,等到孩子不良行为发展成坏习惯 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发起火来,着起急来,再去批评孩子,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家长能 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孩子并督促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
我们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提醒孩子改正错误。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犯点小错误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态度促使孩子的错误持续发展直到严重的程度,那时候简单的批评可能已经没有用了。
有一个孩子上初中以后,经常放学回来很晚,他妈妈下班把饭都做好了,他还没有回家。他妈妈起先没注意,误认为上了初中,孩子在学校很忙,事情较多。有时 偶尔问一下,孩子就说班里有事,他妈妈也就没当回事。等到期中考试方知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家长会后,班主任和这位孩子妈妈个别交换了意见,孩子学习成绩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他和班里另外一名同学放学后不回家,总是去玩游戏机,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时母亲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玩游戏机已经上瘾了。后来他妈妈经 常督促他,可稍一放松,他还是去玩。这位母亲后悔地说:
“
孩子放学回来晚,没有引起我的警觉,我对孩子疏忽了,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
批评要及时,但并不意味着频繁地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批评,使孩子厌烦,这样收不到批评的功效。有位母亲说:
“
我说破了嘴皮他也不听,总说,总说,说多了说贫了,孩子也厌了或者无所谓,听而不闻,等于你没说一样,甚至比没说效果还差。
”
4
.批评要考虑行为的动机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动机下产生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同样一个错误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应该受到父 母批评,但是,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习惯产生的动机是什么,要根据动机和性质,有区别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收 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如北京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某的同学过生日,有同学买了许多糖果,在老师讲课时传来传去。老师发现后,责令参加传递 的七名同学写出书面检查,李某也是其中之一。这件事他回家和他父母讲了,他说他不是主动传递的,而是别的同学把糖果传到自己的桌子上,他自己并没有动,但 是也要写检查。他爸爸妈妈也批评了他,但是有尺度,虽然也是违反课堂纪律,但性质不同,是别的同学传到他桌上的,他也没有向其他的同学传递,如果别人传给 他,他又传给别人,那批评的分寸就要重一些。
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星期日在院子里玩足球时,不小心把某单位的玻璃打碎了。当时没有 人知道,值班室也没有人发现玻璃碎了。但这个孩子主动到传达室告诉值班人员,玻璃是他打碎的,并表示要赔偿。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打碎玻璃的事,父母提醒他 以后再踢球时要注意,并且让他带着钱找值班人员去赔偿。
这个孩子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尽管不是故意犯错,但他还是诚实地承认了错误并马上赔偿,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就要掌握好分寸,只是提醒他下次注意就是了。
5
.批评要和风细雨
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改正错误、克服缺点。因此,家长对孩子批评时要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能够接受,方能达到改正缺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这样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并加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粗声粗气、瞪眼拍桌子对孩子进行批评,这种气氛本身就非常紧张,孩子往往为了应付批评,避免挨骂挨打,会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样就很难收到批评效果。
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他妈妈看见后就骂他一顿,结果这孩子照样回家之后先看电视,因为他放学后比他妈妈先到家,后来他妈妈也觉 得总这样训斥他,也不是解决的好办法,妈妈就主动和孩子谈心,并主动承认过去批评他有时态度不好,又帮他分析了看电视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 子当场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看电视的习惯。从此,孩子终于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6
.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中学生比小学生自尊心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经常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有可能使 孩子产生敌对情绪。孩子有缺点,家长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批评孩子就容易接受。
一 个星期天,一名中学生邀请他的同学来家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他臭骂了一顿。儿子觉得自尊心受 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这孩子一气之下就到姥姥家去住,每天都从姥姥家直接上学,母子俩僵持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化解了 矛盾,孩子才回家。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批评孩子时大吵大叫,这一喊一叫,周围四邻都听见了,孩子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 害,见了邻居也不好意思说话,只好低头跑过去。还有的家长家里来了客人,就当着客人的面唠叨孩子,说孩子的缺点,这种批评实际上也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 心,不但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反而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一个孩子跟他的同学说:
“
我妈妈有病,家里一来客人就批评我,越批评我,我越不服。
”
7
.批评要批评在点子上
有些家长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不 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让他改正什么,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一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他妈妈,没想到他妈妈借题发挥说:半个月前叫你去买菜丢了
3
块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用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 前买的橡皮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其实这些小事提醒孩子注意就行了,犯不着把陈年老账都翻出来,搞得孩子情绪不高,吃了一点饭就出去遛弯去了。
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主题,指出孩子错误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怎样想办法去改正,而不要东拉西扯,抓不住主题,抓不住要害。批评不到点子上,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