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16阅读
  • 0回复

引领右脑1 的《孩子磨蹭拖拉怎么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木木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1-20

最近小编接到了一位妈妈的电话。这位妈妈的六岁女儿鑫鑫今年上学,但还改不掉磨磨蹭蹭的毛病,每次都得磨蹭到七点多时才勉强穿好衣服,又在妈妈的催促下洗脸刷牙,三口并作两口地吃饭,有时时间太紧了,甚至需要妈妈喂饭才能准时出门。就这样,她还经常踩着预备铃才能进入教室。最近,鑫鑫又一次因为出门太匆忙,忘带了语文书和练习册,整整一天都没有上好课。但她依然没有长记性,“每天要写两个多小时的作业,我一问老师,才知道他们作业根本不多,其他同学半个多小时就写完了。”鑫鑫的妈妈说,“写完学校的作业还有教辅上的练习题,这要是都写完得几点了?这孩子就是不着急……”
从鑫鑫妈妈“连珠炮”般的语速中,我能听出来,她是一个急脾气的妈妈。
于是我问她:“您有没有试过不催孩子,让她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那怎么可能?我催她还这么磨蹭呢?不催她不就迟到了吗?”鑫鑫妈妈说。
“迟到了又能怎么样呢?”我问出这话后,对方语塞。我又问她:“那您在她上学之前有没有试过不催她,让她自己做一些事情呢?”
“好像还真没有……你是不知道啊,那个孩子做事有多磨蹭,看了就着急呀……”
听着这位妈妈丝毫没有停歇的抱怨,我真想打断她说一句:
你家孩子这么磨蹭,都是因为你!
家长错误一:代劳
鑫鑫妈是个急脾气,而且从她的叙述来看,这种急脾气来源于鑫鑫姥姥。而鑫鑫恰恰是姥姥带大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幼儿园时期,鑫鑫就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许多事都因为鑫鑫的家长“看着着急”而被代劳了。我在电话访谈里也证实了这一点——直到五岁,鑫鑫还经常系错纽扣,于是鑫鑫姥姥就经常帮鑫鑫系扣子。甚至上小学后,鑫鑫有时还需要喂饭。
如果家长都觉得孩子吃饭、穿衣、写作业这些事是给他们做的,要按照他们的速度和要求来,那凭什么要让孩子觉得那是自己的事?如果家长过于勤快,错过了孩子建立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恐怕就要用一生来建立了。
家长错误二:不断催促
适度为孩子增加紧迫感是正确的,因为孩子在六岁以前,孩子缺乏对时间的认知是很正常的,需要家长不断引导和提醒。但是这种紧迫感不能过度,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本来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时就催促他赶紧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来让他快一点,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会被分散,甚至在紧张之下不知道做什么,把手上的事情做得一团乱。连大人都不喜欢在自己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叨叨“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更别提孩子了。

其实,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慢慢做事是一种天性,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享受过程。自己做一件事由不熟练到熟练,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静静地观察一件东西的变化,也有不同寻常的乐趣。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连续观察一只河马两个半小时,发现好多爸爸妈妈发现不了的事情。可是家长们往往并不理解,只是不断催促孩子“赶紧走吧,前面还有大老虎”、“再不去某某地中午就吃不上饭了”。
家长错误三:不愿让孩子接受拖拉的后果
从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鑫鑫妈是个时间观念挺重的妈妈,她在面对“孩子很磨蹭”这个既定事实时,做出了“催促孩子”、“为孩子代劳”这种选择,而不愿让孩子自然地完成这些事情,最后迟到。

于是,孩子从没直接得到迟到的教训,也从没感觉到拖沓会带来什么后果。这次没带语文书和练习册或许可以算是个教训,但鑫鑫妈也没有跟孩子正式交流,及时归因总结。家长错误四:课后作业加码
鑫鑫晚上写作业磨蹭的情况,很恰当地诠释了一个俗语:磨洋工。因为在完成学校的作业后,鑫鑫还要完成妈妈从教辅上找来的练习题。
我们可以轻易揣测鑫鑫的心理:写作业是一件很烦的事,更烦的是写完了作业还要写妈妈的习题,那干嘛不在写作业的时候愣神、走神,把作业时间抻得好长好长呢?这样妈妈会以为作业很多,不让我做习题了。换句话说,孩子没有得到不磨蹭的好处,反而尝到了磨洋工的甜头了,她又怎么能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呢?
在我们的《拖拖拉拉国》中,有这样一位小主人公,她叫苏小懒,又懒又磨蹭,永远不愿意收拾屋子、永远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刻,这是不是有点像你家的宝贝呢?故事中,她在“拖拖拉拉国”梦游了一番,从此改掉了拖拖拉拉的毛病。她是如何改掉的呢?
1、分条列项,大事化小苏小懒来到拖拖拉拉国,发现这里的人们只吃生土豆,于是苏小懒决心做一顿“土豆大餐”。但把硬邦邦的生土豆变成热乎乎的“土豆大餐”,要做哪些事情呢?苏小懒列了一个清单,一条一条实施。很快,一盘一盘土豆饼相继出炉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