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致父母:假隐忍,不如真脾气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878
阅读
0
回复
致父母:假隐忍,不如真脾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卢灿
UID:23334
注册时间
2023-02-05
最后登录
2025-02-10
在线时间
50小时
发帖
6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952
烩面
625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引领讲师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29
最近开学季,很多妈妈和孩子的大战又开始了。
一位读者妈妈跟我哭诉,她女儿丫丫每天的磨蹭问题,是她现在心中最大的痛。
每天早上,丫丫从起床就开始拖拖拉拉,吃饭更甚,妈妈说一句她就吃一口,妈妈不监督时,她要么发呆,要么玩指甲,仿佛等会要出门上学的不是自己。
一开始丫丫妈还秉持着尊重孩子的原则,强压怒火,尽量给孩子自由,但眼看上学时间要到了,丫丫还是不紧不慢的,丫丫妈就按捺不住了,一股被火烧的感觉折磨着她。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了,大吼了丫丫一顿,可是吼完,她很快又内疚起来,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了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磨蹭还是小事情,丫丫妈的状态倒是更让我担心。
0
1
忍而不发,让妈妈产生牺牲感
很多妈妈都有这种经历——孩子调皮不听话时,特别想发脾气,可是又想着专家们说,要对孩子和善,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就算有了脾气,妈妈们也总是倾向于忍着。
但是很奇怪,脾气总是越忍越大,一开始可能还是丁点小事,忍到最后反而不可收拾了。
就像丫丫妈,忍到最后还是大发了一通脾气,孩子怕了,她自己也内疚不已。
事实上,忍而不发,常常让妈妈产生一种“牺牲感”。
这种牺牲暗含着“我都已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必须要听话”的逻辑,也就是说这种牺牲背后,藏着期待。
所以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妈妈就会产生更大的愤怒。
愤怒在牺牲感中不断积累,就像摇晃的可乐,它摇晃得愈久,阀门也愈容易冲破,而当阀门打开,更大的愤怒也喷涌而出,淹没自己也淹没孩子。
0
2
忍
而
不发,只会给孩子造成混乱
强忍愤怒,就是怕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但很多时候,虽然没有发脾气,但这种所谓“隐忍”却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一个人明明很生气,却要装作不生气,这可能吗?
除非她是专业演员,否则,一个正常人的喜与怒,大多都会形于色。
脸在发怒,口却不言,会让孩子迷惑不解:妈妈究竟怎么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就是那种“隐忍”的妈妈,她以为自己没有发脾气,但这种生气的状态却从她的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屋内就弥漫着一种低气压,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
我朋友说:“小时候每次我妈黑脸的时候,我都害怕得不敢大声呼吸,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她了,有时候真的宁愿被妈妈直接骂一顿、凶一顿,都好过被这种不清不楚的窒息气氛笼罩。”
上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也有个类似情节:陈小春因为jasper玩喇叭的事情非常不高兴,但他不懂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全程黑脸,只一直催促jasper走快一点。
Jasper感觉很不解,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惹到了爸爸,他后来一路上一直在问爸爸:“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因为自己成长环境的原因,都不太擅长表达情绪。
而对一个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孩子而言,这种欲说还休的状态、欲理还乱的滋味,实在太费解,也太难受。
情绪扭曲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内在混乱的孩子。
0
3
忍着不发,忍出内伤
忍着不发,不光伤害孩子,更伤害自己。
人的情绪必须充分流动起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脾气不会因为我们的忍耐,就消失不见,它会慢慢积累,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一次爆发。
就如同埋地雷,埋得越深越久,伤害力就越大。
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因为积压太久,需要寻找一个出口。
如果一味隐忍,不只是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身体。
前段时间很流行的一个词叫“癌症性格”,新媒体作家李月亮在她的一篇文章曾总结过癌症性格的特点:
☞ 一点小事就焦虑,什么小事就较真,但遇事喜欢憋在心里,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负面情绪。
☞ 他们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总是在生闷气。
☞ 他们往往心理脆弱,经不住打击,又总觉得孤独、无助,活得很累。
这种人的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0
4
我们有权发怒,不必感到内疚和愧疚
读到这里,很多妈妈也许会感到两难:
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但一味地压抑,也会伤害孩子和自己。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情绪本身就是个波动的曲线,有正面,也有负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情绪发展过程。
负面情绪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
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手顿足呢?
所以,当愤怒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孩子面前呈现自然的情绪——
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疲累,也会生气,也有伤心难过,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状态才会最真实、最自然。
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教养过程中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和负担,才能更轻松前行。
0
6
并不是所
有的脾气都会伤人
“接纳自己会生气这件事”之后,我们要做第二件事,区分发怒的错误姿势和正确姿势。
发怒不等于怒吼、怒骂、歇斯底里……发怒也可以看上去很美。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沟通理论指出,人们在遇到情绪和人际冲突时,有几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是指责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攻击性:
“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对,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
☞第二种是讨好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委曲求全性:
“都是我不好,我错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应该那样的。”
指责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对方的感受;
讨好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这两种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于解决问题和情绪疏通。
我们不赞成乱发脾气、指责型的人,也不赞成隐忍不发、讨好型的人。
发脾气的正确姿势是,要考虑到一致性表达,即表达自己的情绪,应该兼顾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感受和情境。
发脾气时,我们说的不应该是:
你怎么这么调皮不听话啊?
(贴标签)
我已经和你说过很多遍了,为什么还要去做?
(翻旧账)
你太笨了,把我的脸丢光了!
(侮辱)
你这个样子,将来连饭都吃不到口!
(预言)
闭嘴,吃的饭!
(霸道)
你怎么一天到晚给我闯祸!
(控告)
贴标签、翻旧账、侮辱……这些都是没有顾忌孩子感受的表现。
我们不要去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只需要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能达到好的发脾气效果。
0
6
表达感受的正确姿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代替“你-信息”,来表达感受。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
“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
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感受:“我觉得不快。”“我觉得烦躁。”
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没办法缓解情绪,我们也可以用更强烈的话来表示我们的恼怒:
“我生气。”
“我很生气。”
“我非常生气。”
“我气得要死。”
有时,只要我们把我们的感受讲出来,便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光表示“情绪”,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把发怒的缘由说出来,说出我们心中的反应:
因为你把鞋子、袜子丢了一地,搞得家里很乱
(原因)
,让我很生气,气得要命
(心中反应)
。
因为你欺负弟弟
(原因)
,所以我心里气得发狂
(心中反应
)
,简直到达沸点。我不准你伤害弟弟。
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当我们平静下来时,也要记得重新和孩子联结。
让孩子明白,我虽然对你的行为生气,但是我的爱不会因为生气而减少。
而当我们不再害怕自己的怒气,能够坦然的正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能够坦诚地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个准许自己发怒的母亲,才有可能准许儿子有同样的情绪;
一个认可自己悲伤情绪的父亲,才更可能坐下来细细聆听女儿的悲伤。
也唯有如此,我们和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健康。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