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露营,有天中午,姥姥姥爷带着红烧肉过来探班。
我们帐篷旁边有棵倒进河里的大树,孩子们跃跃欲试很久了,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
即便是DD这个年纪,也知道,一旦掉下去不是小事。
CC便更知道其中厉害了。
每次都只敢走一点,然后过过瘾下来。
那天姥爷看到了她跃跃欲试又不满足的模样,大胆的鼓励她:
上吧!往上走!走的比平时更高了一些,CC又不敢走了。
姥爷继续说,
上!没事儿!你不是会游泳吗?这水没多深。CC:
不行,我那技术不太行,万一我头朝下、栽进去来不及自救怎么办?姥爷:
不是还有姥爷吗?姥爷随时准备好营救你。姥爷水性极好人尽皆知,于是,放下心的CC,就大胆的走到了头,得瑟的不下来。
实现了自我突破,再之后,上到顶就跟玩一样了!
我笑着回头,便看到隔壁一家露营的孩子满眼的羡慕。
这孩子,一上午几乎都在被限制,因为是在河边,父母的关切声就没停过:
不要靠近水边,不要上树、不要上坡、不要走太远……碰着我们这样的“邻居”,人家估计也挺生气的。
本来那孩子见CC他们可以随时踩水、随时跑远、他都不能就够闹心了,现在爬树这么危险又吸引人的,他又不能。
但今天我
不是来说对错的,通过这件事,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词,叫做「容错率」
什么是「容错率」?
就是父母对孩子失败/犯错结果的承受度。
更简单来说,
就是孩子的某个行为,如果失败/错误,你能够容忍的底线。
就拿CC爬树这个行为来说 ,如果失败,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呢?
轻度的结果:在较低的位置滑进河边,弄湿裤子。中度的结果:在中间的位置掉进河里,那个位置河水也就孩子小腿深,孩子会吓一大跳且浑身湿透,但没生命危险。最坏的结果:爬到高处,掉进河里,深度大约1米深,如果孩子不会游泳、无人搭救,可能有生命危险。隔壁妈妈的容错率,属于轻度都不能或不愿承受。
(原因也许是没换洗衣物, 也许怕麻烦,也许是父母完全不会水担心安全)。
我和C爸,能够承受到中度。因为CC会游泳,也不怕水,掉下去也没啥大事,而且我跟C爸也都会游泳,这种程度拉她一把没问题。但超过安全高度,就会阻止。
但对于水性极好的姥爷来说,哪怕最坏的结果也是小意思,他这辈子从河里救出来的人没有10个也有8个,这点深度不叫事儿。
所以,
他不但不阻止,反而会大加鼓励孩子尝试。
单从这个事件出发,
姥爷带出来的孩子,必然最是胆大、独立,最能激发个体的能力、挑战欲望,以及增加孩子的自信,我们次之,隔壁妈妈垫底。
当然了,这是个极端的、涉及安全的例子。
但我想说的道理,你大抵是可以明白的。
一个孩子,他未来是一个怎样的命运,除了跟他自身的个性、性情有关,我认为父母对其最大的影响,便是这容错率的高低。
最近每天我都带孩子们到公园玩,现在这个季节,早晚的公园都长满了孩子。
公园有一个很长很长的滑梯,孩子们几乎都聚集在那。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越是谨慎、听话的小孩,他们的家长往往都很负责。寸步不离地守着,不停给喝水、扇风、吃水果,不时叮嘱孩子排队,前边有小朋友要等一会,滑下来的时候脚使劲蹬一下这样不会摔倒,稍微碰到小朋友,就立马拉着孩子跟人家道歉。
而有的孩子跟刚窜出来的石猴似的,上蹿下跳,满头大汗,汗珠淌过的小脸一条条黑印。
他们的家长,你几乎都找不到。
基本都对孩子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孩子爱咋玩咋玩,热了、摔一下,根本就不care。
孩子只要不哭着找妈,只要没欺负人没被人欺负,疼不疼、热不热,这些问题,一概不问。
自己只要不创造问题,就没有问题。
看似这类父母“没有原则”、“三观宽松”,不那么靠谱,但其实,正是家长对孩子容错率高的表现。
容错率越高,对孩子整体人生的影响就越低。孩子可以在更大限度里去探索,做自己想做、喜欢的任何事情,他就更容易成为自己想成为,能成为的人。
容错率越低,就越不能接受孩子失败,所以就更下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处处被限制、被针对、被干预,能力得不到最大发挥,性格却遭到最大的压制。
更深远的影响,是
离开父母之后,这种认知模式会一直延续。
父母容错率如果高,孩子会慢慢的学会计算,这件事的结果有多糟?成本有多高?风险有多大?整体衡量下来,我是否值得尝试?
就像是上次CC渡江,她有点想、又有点怕,然后她就会理智的衡量,最终觉得,大不了鞋子湿、裤子湿,就算没得换,忍一会儿也就到家了,对挑战的渴望远大于这些,那她就试了。
反之,父母容错率低,孩子今后做事便不太会理智地去分析,而且容易畏首畏尾。
如果每一个错误都被放大和追究,那么今后对孩子而言,很小的糟糕也会觉得是天大的问题。
那么孩子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尽量保守,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而我今天想写这个话题,是因为同时结合CC姥爷和隔壁妈妈的行为,我突然有了一个认知:
做一个容错率高的父母,门槛并不高。
不信制止孩子前,你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后果,真的那么不能承受吗?99%的答案都是:
否。
别玩沙子了,好脏。
多洗一件衣服那么不能忍受吗?否!
不要拿碗,端不稳就打碎了。打碎一个碗那么不能忍受吗?否!不要总是跑来跑去,跑那么快!孩子摔一跤、轻微摔伤、擦伤,那么无法接受吗?否!你不要上那么高的假山!摔下来就完了!以孩子的年纪、能力,他真的有危险吗?否!也许,你都没发现,
自己早就在心里给孩子设置了一个围栏,孩子只能做这个围栏里的事情,超过围栏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其实,也不是什么严苛不严苛的事。
但大部分时候,还是会不假思索地拒绝,这好像变成了
代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无意识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提高我们的容错率呢?
我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1、父母的自我察觉
和孩子相处时,如果你不是感到轻松愉快,而更多的是焦虑、心烦,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不顺眼,老想说他。
那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你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容错率太低,管得太多了。
先理解,才能在行为上有改变。
我相信,如果知道容错率太低,对孩子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你一定不会轻易制止和拒绝。
2、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拒绝、阻止、批评之前,先想想孩子这个行为,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接受?
就像前面提到了的,生活中那些并不涉及危险的行为,其实大多都是可接受的:
玩土、玩沙子、玩水,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衣服脏了、湿了,需要换一下;
上坡、跑太快、走马路沿等,最不济就是摔一跤;
玩太疯、大喊大叫、汗流浃背等,最坏的结果就是结束的时候会费点劲,嗓子会哑,会累;
拿水杯、倒果汁,帮着盛饭、端碗等,最坏的结果就是打一个水杯,洒了果汁和饭菜。这些小错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嘛?
弄坏的那些物品、金钱损失,完全超出父母可承受范围吗?
并不是。
童年时期大部分的错误,其实不是错误,而是问题,都是可修正、有答案的。
所以无意识的拒绝之前,咱先有意识的分析下:
我们需要跳出眼前的问题,来理清,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哪些东西更重要。
阻拦省下的可能是一点麻烦,但耽误的却是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培养。
3、学会阻止和拒绝的正确沟通为什么我们习惯性的拒绝和阻止孩子呢?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成年人相对高阶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只是很单纯地觉得这个行为是错的,这件事做起来不太合适。既然是错的,不合适的,那就提前帮孩子避免了。
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无意识地贬低。
推荐一种思维转化方式——你可以把娃想象成领导。跟领导交流,他不懂你不可能说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跟领导出行,他磨蹭你不可能说
“你能不能快点!”你只会说
“从专业的角度看呢,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咱们得稍微加个速啦,不然等会赶车会太紧张。”既尊重领导,又客观表述实际情况。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
www.yinlingyoun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