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8阅读
  • 0回复

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张博康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2-29
从小我就很喜欢小朋友,看到邻居比我小很多的孩子总是忍不住去抱抱,逗一逗。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很有孩子缘,与孩子相处亲近得很快。 面对孩子的笑容时内心的欢愉不言而喻,耐心爆棚。但听到孩子哭闹的时候也会烦躁,如果经过几轮还没办法“搞定”,那我大概率会选择求助,或者逃离现场。
那时候心里想着:等我有了孩子……等我真的有了孩子,结果就是: “妈妈,我开不了啊~”(想要打开食品包装袋打不开)哭~“妈妈,我找不到啊~”(突然想要玩的玩具一下没找到)哭~“妈妈,我拼不了啊~”(拼积木没有拼成他的理想状态)哭~
如果没能解决好,就演变成“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名场面了。在排除了孩子身体不适,饿了渴了困了等生理需要之外。 孩子哭闹,我们常常会看到父母是以下的反应:一哄,二凶。 有耐心,心情好的时候,是这样哄的:我宝贝的需求就是一切,怎么能因为这一点小事让他受委屈了呢?会说,“宝贝不哭,妈妈来帮你。” 当耐心慢慢被消磨后,就是这个样子了:好烦躁啊!怎么老是说不听,动不动就哭,“不许哭!停,再哭不带你出去玩!”威胁加恐吓,只求获得一刻清净。 做了妈妈之后,每天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一心想着如何好好地养育他?虽然我深知上面提到的两种应对方式不是明智的,可我还是经常这样做。 按照“哄孩子”的方法教出来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孩子慢慢地知道自己是能够掌控大人的,只要自己不顺心了,就有手段让大人去紧张,让大人为自己的愿望买单。长期这样,很容易养成“巨婴”。 那我不哄着孩子,“凶孩子”总行了吧? 孩子难过了,受挫了,沮丧了,伤心了……都是用哭声来表达。因为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哭闹我们的心情也受到影响,开始烦躁,受不了了进而喝止孩子。 这时候我们的声音因为怕被孩子的哭声盖过去而分贝增高,因此,孩子听到我们的喝止声会突然受到了惊吓而停下。
看似很有效果,孩子马上就不哭了。孰不知,孩子疏导情绪的通道被我们切断了。 长此以往,孩子受了委屈心里难过在我们面前不能哭。一哭就会被制止,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面前都没有办法表露自己的情绪,那他们能跟谁去说去表达呢?
每一个被凶着长大的宝宝心里真的很苦呀。 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 当孩子还是小baby的时候,他们一哭闹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能回答出来:“当然是看看他是不是饿了渴了困了咯!”是的,我们一定要先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 饿了就喂奶,渴了就喂水,困了就哄睡觉。满足孩子的这些及时需求,也能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婴儿时期的哭闹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停止哭闹。 孩子在2岁以后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就开始变得不简单了:不管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决定,尝试。如果一件事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那么我们的耳根子就难得清静了。 在听到孩子哭闹的时候先别急着喝止他,我们能做的就是和以往一样,先找到哭闹的真正原因。 是因为想要拼的积木没有拼出想要的效果产生了挫败感;想要跟其他小朋友玩被拒绝很伤心;还是反复套了好几次都没把袜子穿好觉得很沮丧?... 孩子因为认知水平和言语表达的限制没办法准确描述情绪,我们可以尝试帮助他认识他现在正经历的是什么情绪: “你打不开这个杯子,觉得很沮丧,是吗?”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妈妈以前打不开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让我们一起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打开它好吗?”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去思考,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哭闹就这样停了,而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停止哭闹。 因为孩子哭闹的时候,你的反应,会影响他的情商发育。 更多的时候,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多数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求关注”的信息,他们希望时刻都被关注,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满足。 我们理解了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可以给孩子以回应,教会孩子认知情绪,“你很委屈/愤怒/沮丧/伤心/难过...”. 共情孩子:“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觉得愤怒/沮丧/伤心/难过...”邀请孩子:“我们一起想办法吧,我相信我们可以的!” 当然有些哭闹,是因为不合理的要求不被满足。当我们的劝说无效,无法让孩子接受而止不住地哭闹,也让我们内心烦躁的小火苗蹭蹭往上涨的时候,深呼吸然后走开一小会,或者去喝杯水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再回来静静地陪着孩子等他哭完。 也对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不管怎么样哭闹都不会得到满足的。“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可以陪着你,等你哭完,我们就...”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可哪有完美的孩子呢?他们会磨蹭,会发脾气,会淘气,会犯错误…… 用耐心来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总是会很难。可是我们自己也总渴望被理解,孩子,亦如此! 孩子哭闹时不凶他,表面看是我们在发脾气前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可实际是你对孩子行为的理解,也明白了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处。这一路上,我们跟孩子在一同成长,加油!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