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服务
银行
评价管理
道具中心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右脑开发论坛
中国全脑开发网
引领右脑全脑托育
引领网校
引领右脑开发网
引领淘宝店
中国脑力王官网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右脑开发
全脑教育
引领右脑
潜能开发
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
讲师园地
>
为什么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从你做这4件事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575
阅读
0
回复
为什么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从你做这4件事开始,就错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卢灿
UID:23334
注册时间
2023-02-05
最后登录
2025-02-10
在线时间
50小时
发帖
6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金币
952
烩面
625
热心值
0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引领讲师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3-02
为人父母,我们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担心他以后吃亏受伤,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养出一个经不起风浪的孩子。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父母刻意制造的挫折,孩子只需在真实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渐建立起坚强的内心。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行为反倒让孩子变得脆弱,尤其是下面这4件事。
PART
0
1
.
过度的夸奖让孩子建立虚假的自我认知
年轻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辈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补偿自己童年一般,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
但遗憾的是,很多大人没有夸到“点子”上。
有不少父母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宝贝真棒!”“你真聪明!”这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形成不正确、不清晰的自我认知,某次失败之后,玻璃心就开始了。
主持人金星曾在节目中分享过一位朋友的故事:朋友对孩子实行的就是过度夸奖式教育,她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是妈妈的骄傲!”
有一次,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大赛,自信满满,可是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连优秀奖都没得。
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吗?为什么会不得奖?”于是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这个故事值得父母深思。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夸赞不是只说好听的话。
如果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失去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败”看得很大,产生失败感和无力感。
表扬太多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总是言过其实,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把孩子捧得越高,摔得也会越惨。
所以夸孩子,大人们也要真诚,把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过程说出来,拒绝笼统、夸大。
PART
0
2
.
过于敏感的回应模式,代替孩子消化种种焦虑
很多父母对孩子安抚迅速,过度地帮助和爱护,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搭的积木房子倒了,在孩子放声哭之前,我们就给他重新扶起来;
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我们立马上前帮他解决矛盾;
孩子打不开箱子,我们连忙走过去帮助他,一分钟的思考都不肯留给他.......
这种过分关注,导致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他们越来越不习惯适应失败时的痛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总是好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曾在《大西洋月刊》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将孩子成功送进心理治疗室》的主题文章,她举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有家长要求老师不要用红笔批改,因为家长觉得孩子看到书页上这么多朱批,会让他们心情不好。”
事实上,父母以孩子的自尊为名义的自我陶醉,可能偏偏会维持孩子的低自尊。
如果孩子们不能经历痛苦的感受,他们就没有办法发展出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量的试错,在这些小事中,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观察并选择最佳策略,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就会探索出自己能力的边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
比如一个小孩在公园里跑着跑着摔了一跤,她马上就会体验到不慎摔倒的烦躁感,同时伴随着一些身体的不适,过了一会,这种感觉消失了,她就能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耍。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最终靠自己战胜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孩子在渐渐地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如果这时,家长马上就冲过去抱起孩子迅速安抚,孩子之后的感受就被破坏了。
这种迅速的帮助和回应,在孩子的整个童年一直持续着,长大后,孩子遇到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他可能无法靠自己成功排解,也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玻璃心”。
PART
0
3
.
用“代劳”的行为暗示孩子的无能
逆商理论的奠基人保罗·史托兹在书中《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提到,逆商是由四个维度构成: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控感。
掌控感很弱的孩子,看待问题,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想法:我不行、这不可能的、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拥有强大的掌控感的前提,是坚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我可以。”
这种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过度代劳有关。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有时候都舍不得孩子去尝试真实的生活,能帮他做的,就尽量都替他做了,只要大人在场,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概率也随着减少,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成长中的挫折体验,习惯依赖,也越来越脆弱。
过多代劳的潜台词是:“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的,没有我们,你不行。”
它最终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他就会手足无措。
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是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从系鞋带、打扫卫生到学习做饭、自己去学校……这些小挑战,都是难得的体验,父母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一手包办。
小事做好了,孩子掌控感慢慢建立起来了,遇见困难才不至于慌乱。
PART
0
4
.
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让孩子失去了看待输赢的平常心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2012年,他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
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
“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最常强调的是成功,比如比赛赢了有多风光、考试得了第一有什么奖励,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又该怎样去面对?
失败是孩子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它。
有个班主任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小事,班上有个英语口语很不错的学生,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他就被班里推选出来,但是到了比赛当天,发挥失常,没得名次。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有一场评选,老师想让这个学生再试一次,但他死活不肯去了,说得急了,还哭了出来:“老师,我都说了我不行......”
一个不能正确看待失败孩子,遇事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
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提醒,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积累人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我们和孩子谈失败、谈困难,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些东西变成孩子成长垫脚石,而不是拦路虎。
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让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赢的关键。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s://www.chinaquannao.com/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引领右脑专区
引领新闻
内部通知
引领网校
引领教学专区
全国分校
刘军民专栏
讲师园地
右脑开发专区
婴幼儿全脑开发
青少部全脑开发
记忆力训练
专注力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
思维导图训练
儿童早教专区
婴幼育儿问答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素质培养
引领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资料
早教资料下载
其它资料下载
右脑开发机构
引领右脑
七田阳光
心智通
丰德启慧
童蕴学堂
更多机构
新手试炼区
新手报到
玩具教具
行业广告区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