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3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你养不出自律的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参
 



很多家长都纳闷,为啥有的娃自律得像个小大人,有的却像个小尾巴一样,处处依赖大人呢?
其实啊,“自律”这词,“自”在前,“律”在后,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就得先建立他们的自主意识。据调查,超过70%缺乏自律性的孩子,问题大多出在自主感的缺失上。




自主感:孩子自律的第一把钥匙

自主感可是一种超重要的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指出人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就位列其中,它可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头号功臣。
简单来说,自主感就是孩子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能掌控自己的行动,这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能自己做决定,二是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打个比方,晚上你精心选了本书想和孩子一起读,满心以为他会乖乖答应,结果他却来一句:“我想读另外一本。”这就是孩子自主意识的体现。哪怕他选的书可能不那么精彩,但他体验到了掌控感和自主感。研究表明,体验过自主感的孩子,在阅读这件事上的积极性能提升40%。
有自主感的孩子更有“主人翁”意识,在生活中可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能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主动做事。而长期自律的孩子,靠的正是这种自我驱动,而不是父母的全程紧盯。
要是父母总觉得孩子不自律就拼命管控,那就大错特错啦!孩子表现被动其实是结果,根源在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失去了主体性。一旦自主感没了,自律也就跟着消失咯。


自主感消失背后的“凶手”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概念很有道理,就是得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互相干涉对方的课题。孩子没有自主感,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课题被家长的唠叨、催促、包办、控制给模糊了。
就拿早上上学这事来说,按时上学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有些家长非要主动揽过来。又是催孩子洗漱,又是帮孩子收拾书包文具,孩子动作慢了还发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全是被命令、被安排,一点儿自主的机会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家长催促的习惯,甚至都不觉得这些是自己的责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早上按时起床、准备上学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课题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在孩子需要时提供适当帮助。比如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适时提醒就够了,剩下的让孩子自己来。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权利,什么都被家长安排好了,那他们的内在动机就会被削弱,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丧失。
教育孩子自律,早期适当的“他律”是必要的,但随着孩子长大,一定要把父母和孩子的课题分开。
虽然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课题,但要是把孩子所有的事儿都当成自己的事儿,孩子就不会主动承担责任啦。只有鼓励孩子自立,尊重他们的自立渴望,才能真正打开自律的大门。






培养自主感,家长需后退一步

网上有个有趣的话题:怎么让孩子讨厌玩游戏?答案是天天逼着孩子玩。这就是家长干涉孩子课题的后果,会把孩子玩游戏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自主程度降到最低。
长期被命令、安排的孩子是学不会自律的,还会因为自主感长期受挫而痛苦愤怒。要知道,人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可是最无奈的,孩子也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没有自由就没有自我控制,所以培养孩子自律,得先给他一些自由,在某些事情上学会“后退”。
第一步,邀请孩子参与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从日常小事,如穿衣、喝水、吃饭,到学习时间的安排,都让孩子自己做。家长的这种信任就像给孩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从而产生责任感。有研究显示,孩子在参与生活管理后,动手能力能提升30%,自信心也能显著增强。
第二步,减少控制和强迫,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有个年轻人曾经说,小时候妈妈一句“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让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从此开始关注自我成长。当家长放下掌控权,孩子就能获得自我管理的机会。生活中的选择感就像魔法,能让孩子从抵触变得配合。比如孩子不想睡觉,给他“看绘本”或者“讲故事”两个选择,就可能让他乖乖听话。只要孩子多一点自主感和参与感,就会觉得被尊重、很自由,也更愿意和家长配合。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是开启孩子自律之门的一把神奇钥匙。各位家长们,不妨试试看,后退一小步,也许就能收获孩子自律成长的一大步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