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阅读
  • 0回复

会捧场的父母,抵过所有伟大的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高参
 

这世界上有一种爱,叫给孩子捧场。
孩子不管画的好不好,只要他努力了,也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
孩子的梦想或许很大很遥远,但我们仍然应该尊重并支持他的追求;
孩子可能会犯错误,有时也会有些调皮捣蛋,但他们的善良和爱,都是我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好孩子。
在电影《伟大一步:尼尔•阿姆斯特朗》中,6岁的小阿姆斯特朗向妈妈表示自己想去月球,而妈妈并没有打消他的热情,反而鼓励他:“好啊,不过你要记得回来吃晚饭。”
这种支持和肯定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做父母的应该以尊重、引导、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任何创新和尝试。
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爱,对孩子的自信和成长至关重要。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被人欣赏。”


捧场的父母,能看见孩子的问题,也能看见孩子努力和挣扎。
网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连续50天被夸奖的女孩子,真的会变美。
日本一档综艺上播出了这样一段实验:
节目组邀请了几个内向、不自信的女孩,让身边的人每天在她耳边说彩虹一样的赞美之词。
坚持50天后,这些女孩子变得精神很多,笑容灿烂,整个人的气质真的变化很大。
这就是欣赏的力量,反之,一个人如果身边充满了贬低的声音,很容易就变得萎靡起来。
孩子亦然,每个孩子都想听到来自父母的正向反馈。
曾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一个孩子一身汗地跑向妈妈,兴奋地说:
“妈妈!妈妈!我们班今天平衡车比赛赢啦!”
妈妈一脸惊喜地蹲下来抱起孩子:
“真的吗?那你肯定玩得很认真!太好了!妈妈晚上做好吃的庆祝下!”
不一会儿,同班的另外一个孩子告诉来接他的奶奶这个消息,却被奶奶扯着衣服问:
“有什么用!你看你,衣服搞这么脏!”
这孩子瞬间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希望父母能看见,得到他们的肯定。
遗憾地是,大人要么看不见,要么看见了泼冷水。
心理学家史金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
因好行为受到奖赏的动物, 其学习速度快,持续时间也更久;因坏行为而受处罚的动物,则不论速度或持续力都比较差。
是恶言,还是善语,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与捧场相反的是泼冷水、挖苦打击、挑刺。
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每次在学校的比赛中得到奖项后,父母总是用冷漠和负面语言来回应她的成就,让她逐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习惯是,生怕夸奖孩子会让他们变得骄傲自满。即使别人夸奖孩子,他们也会摆摆手说:“一般般,没什么好的。”
然而,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最频繁接触的人,他们的评价对孩子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形成至关重要。
长期受到父母的负面评价和刺激,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深受影响,甚至认同父母所说的话。
父母的话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用温暖、鼓励和支持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成长,开启他们心中的一扇窗,而不是关上一道门。

作家三毛写信给父亲说: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喜欢泼冷水又不会捧场的父母,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追寻一声肯定。

写到这里,有朋友就要说:“行,那我每天都夸孩子、吹彩虹屁!”
我想说的是,任何的欣赏、赞美,都应该是真诚的,是发自真心的捧场,不是华而不实的吹捧。
杨澜曾说:
“中国文化对当面赞美有所不屑,真诚适度的赞美是最好的社交润滑剂,跟拍马屁是两回事。”
深以为然。
赞美最关键的点,就在于足够真诚。
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们要用真诚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我们内心的欣赏和赞赏。
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情况,我们也要相信这并不是他本意,给他们信心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比如说“你能行!”、“加油!”、“别灰心!”、“再试一试!”
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及时安慰,帮助他分析原因,并鼓励他继续努力,相信他能成功!这样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有一首英文歌《you raise me up》,歌词写得特别好: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巅;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闯海暴之险;
我变得更强,只因借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从前。
问题再多的孩子,也等着父母去发现、去理解,并以孩子需要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宫崎骏说:“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多给孩子鼓励,少一点打击,别吝啬欣赏的眼光,孩子在未来的路上才能走得更有信心些。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