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16阅读
  • 0回复

【采访回答整理】再谈“打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姜娜娜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2-22
— 本帖被 姜娜娜 执行压帖操作(2016-03-02) —

之前接受了@100家长说的采访,因为时间限制,我的观点肯定不能全部呈现,遂整理如下:
  记者: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教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打孩子这种情况,您对打孩子这种行为,是支持的还是不支持的?请谈谈您自己的观点。
  孟迁:我不喜欢从这种具体行为上区分,就是说他究竟是打孩子还是没打孩子,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区分。因为在咱们的生活经验当中,不是说打就一定造成伤害。有的时候父母那种恐吓、那种冷漠、那种语言上的暴力比这个打孩子一顿的影响更加坏,所以我不愿意从具体的行为上去判定——是打孩子好,还是打孩子不好。
  我比较关注亲子之间真正的关系:就是在亲子关系之间,父母他怎么感受孩子;他去那样选择一个做法,比如打孩子或者去说孩子的时候,他的心意是什么。就是如果他那个心意是爱的话,孩子吸收到的也是爱;如果他是一个恐惧、控制或者是惩罚的话,孩子吸收到的就不是爱,那个孩子就会至少是受伤的。
  我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次我去打篮球,结果穿着一双皮鞋去的,我爸看到之后说“你为什么没把脚崴折呢?”他讲那个话的语气的时候,我吸收到的是——我爸希望我照顾好我自己。他用那样的话说,其实他是希望我照顾好我自己,他用那样的话说是基于我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不去简单的定义什么,因为我们定义的时候,父母会更加的紧张和内疚,他刚打了孩子,他会更加紧张和内疚,他觉得首先定义自己是错,然后害怕自己又犯错,但是我们让大家关注自己那个心意,会增加父母对问题的觉察。
  还有,我还想补充两点:一点是一般打孩子的父母,自己都有被打的经历,他都有那种合理化——我为了孩子好,我就可以管孩子;孩子不听的话,我就可以去揍他。
  他这是一个合理化,其实是那个本来的样子就是说,你并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按照你说的去做,你可以以为你爱她,但是你没有权利去剥夺对方做自己的权利,做选择的权利,免于恐惧和痛苦的权力。
  
  记者:就是说,父母还是应该更加尊重孩子?
  孟迁:对,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讲的话,我绝对不会发生打孩子的事。我没有权利去这样做,我怎么能可以去打另外一个人呢?他不听我的,然后我就去打他吗?他有什么表现我就去打他吗?我没有这个权利呀,那是另外一个生命,我和他是平等的。
  但是,在我们中国的话,在这种传统的亲子关系当中,父母总认为自己有天大的责任,认为自己对孩子有天大的权力——我既然爱你,那我就管你;我既然爱你,我就对你有权利。其实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爱,不是我爱你,所以对你有权利;爱,是我爱你,所以我给你权利。我爱你所以我允许你,如果是别人,我不太允许,但是我爱你,所以我允许你。
  记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在咱们家庭教育当中,孩子毕竟是小。一般呢,咱们的孩子在很多事情的认知上,尤其是在一些原则性上,他确实没有很明确的认知。那家长他把这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他觉得有义务要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说沟通,还有打孩子,其实都是一种引导。
  孟迁: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 7岁以前或者更小,他如果有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威胁到他自己的人身安全,就是摸电门之类的事情发生,为了安全起见去打他,这无所谓。但当孩子有思考力,有自己的意愿,了解这些常识的时候,从根本上来讲是不需要体罚的。
  记者: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沟通还是其他的?
  孟迁:孩子需要的是看到。通常的模式是,父母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或者表现会非常生气,就想着去把它改过来,如果改不过来就去打他,打他就是惩罚他,给他施加压力,这是个普通的模式。
  爱的模式就是——全是关心,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的困难在哪里?不是说孩子又考了一次倒数第一,考得很差,我要打他,我要让他记住,而是我想了解孩子怎么了?你是真的是你的智力跟不上,还是你特别不开心,还是有什么事把你占住了?否则你的成绩怎么会这么差呢?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这样子的。所以我首先是要去了解,这个了解是愿意去看孩子,能够看到孩子,这就是对孩子很大的爱。
  但是如果我只想改孩子的话,那根本不是爱。想改变一个人,那根本不是爱;想打造一个人,那根本不是爱。想关心一个人,相信一个人,他可以为自己打算,他可以为自己好。他有爱,他自然的向上,如果不向上,他一定有什么阻挡。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理解的向上,和我期待的向上不同。
  
  记者:那还有一些家长会说,平时我需要言传身教,并不一定我要去打,或者说我要去沟通,只要我做得好,孩子跟着去一定会做的比较正面的行为,这个你怎么看?
  孟迁:这个是对的,教育只有一种,就是以身作则。孩子根本不看父母说什么,只看父母怎么做。但是父母不要因此而故意做样子,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那很好,你就去真的成为那样的人,你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做样子,回头还是做自己的样子,那样孩子会很冲突,会更加不信任。
  但是教育只有一种,就是以身作则,那个是没有错的。以身作则是非常丰富和立体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教。你在家里、在客厅里,给你的朋友、给你的上司打电话,你就在示范你怎么打电话;你对清洁工发脾气,你就在示范发脾气;你原谅了一个人,你就在示范原谅。就是他是你的整个所在,你的整个存在、整个活动都在教,他不是说只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在教,所以就是——以身作则代表你整个人、你的存在在传递。
  记者:那对于孩子具体行为上的一些,比如说确实他犯了错误,就是大一点的孩子,有了一些认知,确实犯了一些错误,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
  孟迁:了解原因,我想不通你为什么这样,那你告诉我好不好?我想你一定有原因的。就这个是一个了解和关心的态度,这是一个爱的态度。
  通常地态度是“你怎么能这样呢,太不像话了”!这是一个指责、惩罚和改变的态度。前者有相信,我相信你是善良的,是有爱的,你出现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没有爱的行为,不太善良的行为,那我就去了解,是什么阻挡了你。
  后者是没有信任,后者是你表现什么你就是什么,你错了我就把你改过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