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请大家来读一下林肯的这句名言: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 给我 5个
小时的 时间 来砍倒
一棵 树,
我 会 先 花
3个 小时
来 磨快 我的
斧头。
怎么样?阅读起来是否有点吃力?下面让我们换一种排版方式,试着按照读取语义单元的方式进行阅读: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给我5个小时的时间
来砍倒一棵树,
我会先花3个小时
来磨快我的斧头。
要知道,逐字阅读的方式会导致许多问题,而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
无法集中注意力
除了拖慢速度、影响理解,逐字阅读还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你还以为放慢速度能够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那就请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当我还是法律系的学生时,就经常痛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大好的周末,我推掉所有的约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图书馆里。我拿起一本书,开始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阅读,心里还一直跟着默念。我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勤奋的学生!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绪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明明觉得自己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可再瞄一眼前两行的内容,却好像从未见过一样。没办法,只能从第一行开始,再读一遍……我相信,这个情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这其实不算太糟糕,至少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实际上,我们在潜意识中开过的小差根本数不胜数。我们只会伸个懒腰、晃晃脑袋、揉揉眼睛,继续读下去,对几分钟前做过的白日梦全然不觉。运气好的话,我们在无意中掠过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万一那本书是备考的教材,而用来做白日梦的那段时间又恰恰错过了考试重点,那麻烦可就大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把刚才错过的部分重新读一遍,而且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还时常会感觉眼前的文章简直太陌生了,完全不像几分钟前才读过的。
其实,我们在阅读时之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逐字阅读的坏习惯造成的。现在请你放下手上的书,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你根本无法想象,你的大脑在这不到一秒钟的短短时间里接收了多少信息,处理了多少关于图像、色彩、运动、气味的神经刺激。其实,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强大,但我们却一直逐字向它输入信息。试问我们的大脑又怎能吃得饱呢?
诺贝尔生理学奖、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但一般在阅读时,我们调动的资源却只相当于每秒40神经比特,这就意味着大脑每秒都有高达80神经比特的闲置空间。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大脑有了空闲不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吗?其实不然。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动调用闲置空间来处理其他的信息,这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白日梦出现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你的阅读速度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过剩的资源非但不能节约下来以备日后之需,反而还会被用到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阻碍注意力的集中。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胡思乱想的内容都与当时的阅读内容无关。我们要么回想上个周末滑雪时的快乐时光,要么回忆昨天晚上在酒吧遇到美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