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一部家庭伦理剧《都挺好》,自播出以后就引起了许多观众们的共鸣。这部剧让原生家庭一词再次跌入舆论场。剧中从小活在重男轻女阴影下的苏明玉,内心深处极度缺爱,所以她用事业的忙碌来抵消内心的孤独。一再回避苏家,回避童年,回避回忆母亲带给她的创伤。但是事实却又如此的戏剧性,她一直在逃避的人,一直在“憎恨的人”,最终也没能放过她,她无形中活成了她的母亲。这样的结果让她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造物弄人
我一直极力逃避你,不曾想,最后却活成了你的样子......
而事实上,她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原生家庭的一个受害者呢。母亲赵美兰从小也是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一边接济弟弟一边又心有不甘,连自己的婚姻也为了家庭的牺牲品。她对女儿的态度跟她的母亲对她的态度如出一辙。
假装看不到,并不是所谓的“都挺好”。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过一句话:“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而苏明玉“像极”苏母这点,就是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所说的“磨难的遗传”。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从父母身上习得了伴侣相处的模式,所以长大后,很多人嘴上说着“我不要成为你”,却还是重蹈覆辙。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时而受困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正在创造新的原生家庭,亲子互动中,你有没有一刹那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如同眼前的孩子一样迷茫求助。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不想重复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但是又发现在某些时刻,我们和父母又是如此的相似。
父母曾经刺伤我们的话,我们不自觉的又拿来刺伤孩子?
父母曾经给过的伤害方式,又忍不住用在孩子身上?
成长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书,知道惩罚、威胁、打骂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忍不住,爆发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担心孩子心理受到伤害,自己的内心又受到了审判。
但是下一次同样的情况出现又进入这样一种循环。始终活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失控感和内疚感之中。人生就像一个跳不出的轮回。
“内隐记忆具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征。当内隐记忆被恢复时,人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回忆”某些东西,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种个人内在的体验其实源于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因此,情绪、行为、身体感觉、感性认知以及对某些特殊的无意识思考模式的心理偏向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当下的体验(感觉和行为都受到过去的影响)。尤为奇妙的一点是,我们的大脑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内隐记忆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我们无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一些事务纳入内隐记忆中。”
什么是内隐记忆?
什么是内隐记忆?
在心理学上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是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它会引起大脑的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比如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可以被回忆起来的、有意识的回忆,是外显记忆。当大脑中的海马体成熟,外显记忆机制才逐步建立。所以我们基本上都不记得两岁之前发生过的事情。
比如,一个婴儿被狗咬过,在成年之后可能不记得这件事情了,外显记忆在幼年时期是缺失的。但是他的内隐记忆依然在发挥作用,大脑的感知模式被建立起来,当他看到狗的时候,可能不自觉的就会害怕、退缩。
早年时期的经历也许无法通过外显记忆提取出来,但是它已经通过内隐记忆在暗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强度。这也是为什么幼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如果没有不断的自我反省,那些痛苦与烦躁的情绪还会继续影响我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父母的矛盾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来源于未能解决的问题。父母们可能会发现,由于自己内心充满了矛盾的情绪,他们很难对孩子敞开胸怀加以关爱。”
“别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孩子身上。别让我们儿时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
唯有直面这种痛,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的寻找应对之策。避免这些未得到解决的“创伤”再一次无形之中伤害到我们现在的家庭和孩子,不要让这种痛苦再一代代轮回。